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深山古寺的衰败景象,以及一位坚守修行的僧人形象,透露出对世道变迁的感慨。
前两句写古寺现状:战乱后僧人稀少,诗人独自来到寺前,柴门紧闭。这里用"残僧""稀"等词突出寺庙的荒凉,营造出孤寂氛围。
中间四句刻画僧人形象:他每日念诵佛经千遍("化人"指高僧),仅凭一件僧衣开辟修行之地。池塘的莲花凋谢仿佛在告别同伴,山中的松树弯腰似乎认得师父归来。这里用拟人手法,通过"莲芳辞伴""松偃识师"的细腻描写,展现僧人与自然的默契,暗示他修行境界之高。
最后两句点明主旨:不是僧人愿望浅薄难以传道,而是世人自己背离了佛法真谛。这里用对比手法,将僧人的坚守与世人的背离对照,表达对世俗浮躁的叹息。
全诗通过废弃寺庙、独修僧人、凋零莲花等意象,构成一幅富有禅意的山林修行图。语言看似平淡,但"一衲衣"显清贫,"千声偈"见虔诚,在简朴描写中蕴含对精神坚守的赞美。最后两句更是跳出景物描写,直接点破"世人逐利忘本"的核心思想,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