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

沧浪之水清且涟,亭子结向沧浪边。
沧浪之亭几兴废,沧浪之水今依然。
苏州南国最幽旷,池馆创自武肃年。
厥后踵事非一姓,转眼变灭随云烟。
湖州长史昔贬谪,爱此卜筑将终焉。
轻舟野服恣啸傲,援琴命酒乐静便。
长史作记欧公赋,金钟大镛声相宣。
斯亭遂与人不朽,买得只用四万钱。
曰余向往自弱岁,今宦于此嗟华颠。
手捉孤篁遍探历,荒冈突兀临长川。
方花古础缠蔓草,几株乔木仍参天。
都官园空接断垄,蕲王庙在馀数椽。
老夫顾此愿修复,胜事肯令他人专。
伐石作亭悬旧额(衡山书),爰饰祠宇肃豆笾。
蕲王英魂定来此,会与长史相周旋。
观鱼处敞俨对镜,自胜轩小疑乘船。
隔城山色落衣袂,步埼矫首聊迟延。
回廊略彴纷点缀,管领风月淩平泉。
山僧野老共登眺,央央旂旐却勿前。
官热心冷每自笑,山林痼疾良难湔。
左司文章久避席,白傅游宴或比肩。
绵津沧浪忽对举,西堂(尤悔庵)意厚语则偏。
吴人好事更好我,任教画作屏风传。

现代解析

这首《沧浪亭》是现代人用古诗形式写的历史游记加人生感悟,我们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

一、沧浪亭的前世今生
1. 开篇用"沧浪之水"反复吟唱,像流行歌曲的副歌,强调沧浪亭千年不变的自然背景。
2. 从五代吴越王钱镠(武肃王)建园说起,到宋代苏舜钦(湖州长史)花四万钱买下改建,文人墨客(欧阳修等)为它写诗作文,让破亭子变成文化地标。
3. 如今作者看到的场景:荒草丛生但古树参天,断墙残瓦间还能想象当年盛景。

二、作者的修复行动
1. 像个热血文保志愿者,作者亲自量地、砍竹子测量,重修亭子恢复旧匾(用文徵明题字)。
2. 新增钓鱼台、小船舫等景观,把这里变成开放式公园:市民可以看山景、僧人百姓都能来游玩,但禁止官员摆谱(央央旂旐却勿前)。

三、文人的精神家园
1. 对比两种生活:做官是"官热心冷",游园才是治不好的"山林病"(就像现代人的周末焦虑症)。
2. 把自己和唐代诗人韦应物、白居易相比,表面谦虚实则自信,暗示要在这留下自己的文化印记。
3. 结尾调侃本地人爱凑热闹,说随便他们把自己的诗画成屏风传播——这其实是最凡尔赛的炫耀。

全诗妙在把水泥修补工程写成风雅之事:搬石头说是"伐石",装修说成"肃豆笾"(摆祭品般庄重)。最有趣的是作者边修园子边想:"苏舜钦当年捡漏四万钱买下的破亭子,如今我修的园子会不会也名垂青史?"这种古今对话的幽默感,正是古诗穿越千年的魅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