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沙角炮台阅水师毕即乘水师提督之兵船过零丁外洋看大嵛山望老万山回澳门阅香山兵因题船额曰瀛舟(丁丑)
茫茫沙角外,巡海一登台。
潮向虎门落,舟从龙穴开。
瀛帆乘夜月,火炮动晴雷。
回楫澳门外,西夷迎节来(夷人奏夷乐迎瀛舟)。
潮向虎门落,舟从龙穴开。
瀛帆乘夜月,火炮动晴雷。
回楫澳门外,西夷迎节来(夷人奏夷乐迎瀛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沙角炮台检阅水军后,乘坐水师提督战船出海巡视的壮阔场景。全诗充满豪迈的军旅气息,展现了清朝水师的雄壮军威。
首联"茫茫沙角外,巡海一登台"直接点明地点和事件——在辽阔的沙角海域,作者登台检阅水师。用"茫茫"二字烘托出大海的浩瀚无垠。
颔联"潮向虎门落,舟从龙穴开"巧妙运用地名对仗:虎门是珠江入海口要塞,龙穴是珠江口著名水道。潮水退向虎门,战船从龙穴驶出,既写实景又暗含龙虎相配的威武气势。
颈联"瀛帆乘夜月,火炮动晴雷"是最精彩的画面:月光下战船破浪前行,火炮演练声如晴天霹雳。这里"瀛帆"既指战船,又呼应后文船名"瀛舟","晴雷"的比喻让读者仿佛听到震耳欲聋的炮声。
尾联写返航场景:战船回到澳门,西洋人奏乐相迎。这个细节既展现清朝水师的国际影响力,又通过"西夷迎节"的仪式感,暗含对强大水军的自豪之情。
全诗亮点在于:
1. 地名运用精准,虎门、龙穴、零丁洋等都是真实战略要地
2. 动静结合,既有潮落舟开的动态,又有月夜炮响的震撼
3. 通过西洋人奏乐迎接的细节,侧面反映当时清朝的海上实力
这种将军事检阅写得如此气势磅礴又富有诗意的作品,在古诗中颇为少见,展现了作者将壮阔海景、军事行动和家国情怀完美融合的功力。
阮元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体仁阁大学士,太傅,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