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烟霞岭至紫云洞精舍

日出倚湖棹,阴岭此孤发。
丛筱时钩衣,晞露渐盈袜。
已有樵斧声,丁丁出深樾。
欲叩径所从,寻声易飘忽。
稍稍开停云,微微辨琳阙。
夜梵悄已沈,晨钟闲将歇。
入门见夷光,沈照坐岩窟。
洞气凝古香,云根抱臞骨。
相对我亦忘,焉知境超越。
君听幽涧泉,泠泠几时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清晨从烟霞岭前往紫云洞精舍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一幅幽静深邃的山林画卷。

开头写诗人乘船出发,太阳刚升起,湖面波光粼粼。他独自向着背阴的山岭前行,路上茂密的竹林不时勾住衣服,晨露渐渐打湿了袜子。这时,远处传来樵夫砍柴的声响,在幽深的山林间回荡。诗人想询问路径,却发现声音飘忽不定,难以追寻。

随着云雾慢慢散开,诗人隐约辨认出紫云洞精舍的轮廓。夜晚的诵经声已经沉寂,晨钟也即将停歇。走进洞中,他看到佛像安详地端坐在岩窟里,洞中弥漫着古老的气息,岩石仿佛环抱着清瘦的佛像。面对这样的景象,诗人忘却了自我,浑然不知已超脱尘世。最后,他聆听幽涧的泉水声,那泠泠的水声似乎永远不会枯竭。

全诗通过细腻的感官描写,营造出空灵幽静的意境。从视觉(日出、竹林、云雾)、听觉(樵斧声、梵音、钟声、泉声)到触觉(露水湿袜),多角度展现了山林的清幽。诗人与佛像"相对忘我"的描写,更传达出物我两忘、心灵净化的禅意。结尾的泉水声象征着永恒的自然之美,余韵悠长。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