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杂纪 其四

诸彝交错汉人稀,各种音声举措非。
裹布僰民横短鞘,桶裙猓妇没中衣。
山苏迁徙无长业,糯比凶顽多杀机。
更有窝泥能作贼,保头通例不容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元江地区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用白描手法展现了当地独特的社会图景。

前两句点明当地汉族人少、少数民族聚居的特点,提到各族语言不同、行为习惯差异大。"裹布僰民"四句像一组特写镜头:僰族男子腰间别短刀,彝族妇女穿着桶裙不穿内衣,山苏族居无定所,糯比族性格暴烈。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不同民族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提到窝泥族有劫掠行为,但当地"保头"(可能是头领或保护费制度)的规矩不容破坏。这里既如实记录了某些民族习俗,也暗示了当地自成一套的社会规则。

全诗像一幅民族风情画卷,诗人以观察者视角,不加修饰地记录所见所闻。没有刻意美化或贬低,而是通过服饰、习俗等具体细节,让读者感受到边疆地区多元文化共存的真实状态。这种"以诗记史"的写法,为我们保存了珍贵的古代民族志资料。

杨慎

杨慎(1488~1559)明代文学家,明代三大才子之首。字用修,号升庵,后因流放滇南,故自称博南山人、金马碧鸡老兵。杨廷和之子,汉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祖籍庐陵。正德六年状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实录。武宗微行出居庸关,上疏抗谏。世宗继位,任经筵讲官。嘉靖三年,因“大礼议”受廷杖,谪戍终老于云南永昌卫。终明一世记诵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为第一。其诗虽不专主盛唐,仍有拟右倾向。贬谪以后,特多感愤。又能文、词及散曲,论古考证之作范围颇广。著作达百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