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道中 其五
三更望兹峰,月出石腹内。云容方欲展,雷雨已在背。
明明神所宅,乃复遘阴晦。冰柱十丈长,惊看石厓戴。
居然神斧落,厓半亦奔溃。回飙搜激电,雪月光迸碎。
遂令登陟客,倏忽迷向背。清游虽暂阻,未敢遽思退。
终当携松明,绝壁扫芜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夜登泰山时遇到的震撼自然景象,充满了奇幻色彩和冒险精神。
前四句写月亮从山腹中升起的奇观——深夜仰望山峰,月亮竟像是从石头肚子里钻出来的。刚想欣赏云海舒展,背后却突然电闪雷鸣。这种自然界的戏剧性变化,营造出神秘莫测的氛围。
中间八句用夸张手法描写山间险象:神明居住的圣山突然被阴云笼罩,悬崖上挂着十丈长的冰柱(像被天神用斧头劈过),闪电在狂风中撕扯,连雪白的月光都被击碎成光斑。这些充满想象力的比喻,把泰山写得既神圣又危险。
最后六句展现登山者的态度:虽然雷雨让人迷失方向,但作者不仅没打退堂鼓,反而想举着火把继续探险,要扫清绝壁上的荒芜。这种迎难而上的气概,把普通的登山体验升华成了对自然奥秘的探索。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泰山人格化——石头会"怀孕"月亮,闪电会"搜捕"月光,整座山仿佛有生命般在与探险者互动。这种写法让自然景观充满灵性,也让读者的心跳随着诗句起伏,既害怕又向往这种惊险的登山体验。
洪亮吉
洪亮吉(1746~1809)清代经学家、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居士。阳湖(今江苏常州)人,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洪亮吉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