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歌六章 其二

我欲归种襄阳田,背依高山面大川。
妇馌男耕自怡悦,伏龙雏凤相周旋。
不尔亦是桃源仙,桑麻鸡犬别有天。
谁知此乐难再得,商羊旱魃迭弄权。
东邻输租鬻小女,石壕夜呼横索钱。
西家老翁徒壁立,惟忍冻饿长安眠。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理想田园生活被现实残酷打破的过程,核心是美好愿望与残酷现实的强烈对比。

前半部分(前六句)用明亮的色彩勾勒出诗人的理想生活:他想回襄阳种田,背靠高山、面朝大河,夫妻过着男耕女织的快乐生活。这里提到的"伏龙雏凤"暗指能遇到诸葛亮、庞统这样的贤士,最差也能像桃花源里的仙人一样,享受桑麻鸡犬的宁静生活。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自给自足、远离纷争的乌托邦。

但后半部分(后六句)突然转折,用沉重的笔调揭露现实:连续的自然灾害("商羊"指涝灾、"旱魃"指旱灾)打破了田园美梦。通过"东邻输租鬻小女"(邻居为交税卖女儿)、"石壕夜呼横索钱"(官吏夜半暴力收税)、"西家老翁徒壁立"(老人被剥削得只剩空墙)三个典型场景,展现了农民在苛捐杂税下的悲惨处境。最后"惟忍冻饿长安眠"更是讽刺——所谓"长安"这个象征繁华的地方,百姓却在挨饿受冻。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先用世外桃源的美好想象吸引读者,再突然撕开这层幻想,暴露出封建社会剥削压迫的血淋淋真相。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比直接描写苦难更具冲击力,让读者在情感震荡中深刻体会到当时农民的绝望。诗人没有直接批判,但通过对比,自然引发对黑暗现实的反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