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城闻雁

海国凉秋白雁声,行人一骑发边城。
故乡闻此肠堪断,况复今朝在客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子在秋天听到雁鸣时涌起的思乡之情,语言简单却情感深刻。

前两句写景:海边小城的秋天,白雁的鸣叫声在空中回荡,一位旅人独自骑马离开边关。这里用"海国"点明地点偏远,"凉秋"和"白雁"营造出萧瑟的氛围,"一骑"突出旅人的孤独。

后两句抒情:在异乡听到雁叫本就让人愁肠寸断,更何况是现在这样漂泊在外的时候。诗人用"肠堪断"夸张地表现思乡之痛,"况复"递进强调此刻格外脆弱的情感。大雁南飞的自然现象,在这里成了触发乡愁的媒介。

全诗妙在:
1. 用声音(雁鸣)勾连起边城与故乡两个空间
2. 通过"凉秋""客情"等词形成情感叠加
3. 最后两句像叹气般的转折,让读者直接感受到游子瞬间崩溃的思乡情绪

就像现代人听到特定歌曲会突然想家一样,诗人通过雁鸣这个细节,精准捕捉了人在异乡最脆弱的那一瞬间。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