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中秋后一夕泊舟城外)

水烟收尽,望汀萍千顷,银光如幂。霜镜无痕清夜久,惟有惊鱼跳出。月在杯中,我疑天赐,欢饮仍如璧。姮娥应为,后期偿赛今夕。
遥想当日同盟,山斋孤讽,有新诗相忆。聚散难常空怅望,萍梗飘流踪迹。明月明年,此身此夜,知与谁同惜。参横河侧,短篷清露时滴。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中秋夜过后,诗人独自泊舟城外的所见所感。全词用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个静谧而略带惆怅的月夜场景。

上片写景:雾气散去后,月光洒在广阔的汀洲上,水面像铺了一层银纱。夜很静,只有鱼儿偶尔跃出水面打破宁静。诗人举杯饮酒,杯中倒映着月亮,仿佛是天赐的美景。他想象月宫里的嫦娥,大概是为了补偿昨晚中秋的缺席,今晚特意把月亮弄得这么圆这么亮。

下片抒情:诗人想起过去和朋友一起赏月吟诗的快乐时光。但人生聚散无常,如今自己像浮萍一样漂泊无定。他望着明月,想到明年今夜,不知还能和谁一起欣赏这样的美景。最后以景作结:北斗星斜挂天边,船篷上清露滴落——这个细节描写既真实又富有诗意,把孤独感具象化了。

全词魅力在于:
1. 画面感极强,银白月光、跃动的鱼、滴落的露珠,像一组电影镜头
2. 情感真挚,从赏月的愉悦自然过渡到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3. 巧妙运用对比:昨晚中秋的热闹与今夜独处的安静,过去聚会的欢乐与如今漂泊的孤独
4. 结尾的露滴声,用声音反衬夜的寂静,余韵悠长

这种对自然美景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际遇的坦然接受,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情感表达方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