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树阴疏鸟不留。

现代解析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七个字,却像一幅生动的自然速写,传递出深邃的意境。

"高树阴疏"描绘了一棵高大的树,枝叶并不茂密,阳光可以透过缝隙洒下来。这种稀疏的树荫给人一种空旷、通透的感觉,同时也暗示着某种孤独感。

"鸟不留"三个字特别传神。鸟儿都不愿意在这棵树上停留,可能是因为树荫不够浓密,无法提供足够的庇护。这个细节让整幅画面突然有了生命力和情感——连小鸟都不愿驻足的地方,该是多么寂寥啊。

诗人通过这个简单的自然场景,其实是在表达一种人生感悟:有时候外在条件(就像这棵高树)看似不错,但实际上可能缺乏让人真正留恋的温暖与包容。整首诗用最精炼的语言,道出了人际关系中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孤独感,让每个读者都能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那些看似光鲜却难以亲近的人或事。

宋之问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