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植桧印章

梁折山摧入小成,日华留得寸晖明。
不盈一握空虫篆,未丧斯文粗姓名。
草木西周朝有暮,图书东观死犹生。
二千年后司封纽,未信栽时出此情。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一枚小小的"手植桧印章",展现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全诗用印章作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幅跨越千年的文化画卷。

前四句写印章本身:虽然印章材质(桧木)已经残破不堪,但印章上刻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见。印章虽小得一手就能握住,上面刻的虫篆文字却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这里用"不盈一握"与"未丧斯文"形成对比,突出小物件承载大文化的特点。

后四句升华主题:西周时期的草木早已枯萎,但东观(汉代皇家藏书处)的典籍却永存。这枚印章历经两千年,至今仍在见证历史,恐怕当年栽种桧树的人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传承。诗人用"死犹生"三个字,生动表现了文化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通过一枚小小印章,展现了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的壮阔历史。诗人用"日华留得寸晖明"这样温暖明亮的意象,表达了文化传承带来的希望。最后两句的感慨尤其深刻,暗示着文化传承往往超出最初设想,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