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人多食蛙者作诗示意

淮人为水族,疱脍亦已巧。
田间有鸣鸡,性命得自保。
吴人口垂涎,捕取穷浩渺。
於吴产或多,於淮求则少。
要之业境会,食债良自绕。
予也家淮南,游吴尝草草。
平生下箸处,但觉皆羊枣。
不论赤鯶公,亦及长须老。
何况鼓吹部,可作钟鼎宝。
世间多空中,所见徒有表。
至美不外示,鱼鳖岂皆好。
君看十月鹑,羽翼甚轻矫。
变化须臾间,不念旧池沼。
食鹑乃无言,食蛙或颦愀。
鹑蛙等无二,妄想自颠倒。
舌根无尽期,所得在一饱。
哀哉南路徐,食方说燖焰。
但俱供芋羹,不必著锦袄。
较之食疮痂,岂但能稍稍。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淮人和吴人吃蛙的习惯为切入点,用幽默讽刺的笔法探讨了饮食文化中的偏见和人性矛盾。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饮食差异的观察(前12句)
诗人发现淮人擅长烹饪水产,而吴人特别爱吃蛙,甚至不惜到处捕捉。但蛙在吴地其实很多,淮人反而不怎么吃。这里揭示了地域饮食偏好的差异。

2. 饮食偏见的讽刺(中间16句)
诗人用一系列对比讽刺人们的饮食偏见:
- 吃羊枣(普通食物)觉得理所当然
- 吃鲤鱼、虾觉得正常
- 吃蛙("鼓吹部"指蛙鸣声)却要皱眉头
- 吃鹌鹑没人说话,吃蛙就有人嫌弃
诗人指出这些食物本质上没有高低之分,都是人们的心理作用在作怪。

3. 饮食本质的思考(最后8句)
诗人总结道:
- 舌头永远贪吃,其实吃饱就行
- 用徐南路(古代名厨)的例子说明
- 简单的芋头羹比华而不实的锦衣玉食更好
- 比起那些吃疮痂的怪癖,吃蛙已经很正常了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用日常饮食现象揭示人性矛盾
2. 通过对比手法打破饮食偏见
3. 语言生动幽默(如把蛙鸣比作"鼓吹部")
4. 最后升华到"知足常乐"的生活哲理

诗人想告诉我们:饮食本无贵贱,人们却总爱给食物分等级。与其追求表面光鲜,不如珍惜简单实在的生活。这种对生活智慧的洞察,在今天依然很有启发。

朱翌

朱翌(1097—1167)字新仲,号潜山居士、省事老人。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江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