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冠侵沪时,曾至西郊避乱数日,解放后下乡参加义务劳动,又至西郊,在农村小学休息

曾记桃源一避秦,重来景物焕然新。
豪绅地主云烟灭,干部农民唇齿亲。
但见家家喜饱暖,不须岁岁话酸辛。
眼前环境无边好,羡煞田间识字民。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两个时代的西郊农村,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巨大变化,充满对新时代的赞美。

前两句用"桃源避秦"的典故,比喻抗战时期为躲避日军到农村避难,那时农村是无奈的选择。而解放后重访时,农村已焕然一新,暗示社会变革。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变化:剥削阶级被打倒(豪绅地主消失),干群关系亲密(干部农民像家人),农民不再挨饿受冻(家家吃饱穿暖),不用再诉苦(不说心酸往事)。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土改后的农村新气象。

最后两句直接抒情:眼前的美好环境让人陶醉,最羡慕的是田间识字的农民——这说明农民不仅生活改善,还获得了文化翻身。一个"羡"字,透露出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新生活的由衷赞赏。

全诗用朴素的语言、鲜明的对比,把政治主题写得亲切自然。没有空洞口号,而是通过具体生活场景,让读者感受到新旧社会的真实差异,体现了老一辈文人对新中国的真挚感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