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色

残辉度平野,列岫围青春。
柴门一枝筇,日暮栖心神。
暝色著川岭,高低郁轮囷(原作困,据须溪本、四库本改)。
水光忽倒树,山势欲傍人。
万化元相寻,幽子意自新。
肃肃夜将久,空明动边垠。
田鹤吟相应,我独无荒邻(原作怜,据须溪本、四库本改)。
短篇不可(须溪本作可不)就,所寄聊一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又略带忧郁的黄昏山野图景,展现了诗人独处时的细腻感受和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开篇四句像电影镜头:夕阳余晖洒在平野上,群山环绕着青翠的景色。诗人拄着竹杖站在柴门前,在暮色中让心神安静下来。这里用"栖"字形容心神的栖息,把抽象的情绪写得像归巢的鸟儿一样生动。

中间六句是诗眼所在:暮色像一件外套渐渐披上山川,高低起伏的轮廓变得模糊。突然水面反光让树木倒映,山势仿佛要向人靠近。这些描写充满动态感,把黄昏时分光影的瞬息变化写得活灵活现。"山势欲傍人"更是神来之笔,让无情的山有了拟人的亲近感。

后六句转入抒情:诗人感受到万物都在循环变化,而隐居者的心境却常新。长夜寂静,月光照亮远方,田间鹤鸣声声,唯独诗人没有邻居相伴。最后两句略带自嘲:写不出长篇大作,只能借这首短诗抒发心情。这种坦诚反而让诗歌更有感染力。

全诗妙在三点:一是用"披衣服""山靠人"等新颖比喻,把寻常暮色写得新鲜有趣;二是通过光影变化展现时间的流动感;三是把孤独情绪写得既不矫情也不消沉,反而透着宁静的智慧。就像我们现代人下班后独自看夕阳时,那种既寂寞又治愈的复杂心情。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