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庐山,耿耿不寐,独步中庭,浩然放歌

秋梦迷秋山,缥缈谁同寻?
秋蛩啼秋月,凄恻谁同吟?
四顾灏然空蒙里,秋风飒飒满素襟。
踽踽独行清泉畔,遥听涛喧青松林。
秋怀寂寂谁与诉,纷来万感亘古今。
谪仙坡翁飘然下,邀我箕踞五老岑。
青莲笔底剑气寒,削出芙蓉片片如散金。
玉局不识庐山面,蹙眉坐愁茫茫云海深。
我谓此山乃为神女精魂之所化,不然何事峰峰皆插碧罗簪?
二公不言但颔首,相视一笑莫逆于寸心。
商声蓦从幽篁起,知是山灵抚瑶琴。
流光碎摇参差影,修竹千竿自森森。
划然弦断如裂帛,应惜人世少知音。
太白空沮丧,子瞻泪涔涔。
我亦无一语,幽幽恨难禁。
始悟须眉本浊物,蛾眉安肯由衷钦?
万籁齐歇响,空山静愔愔。
仙踪倏然逝,长河晓星沉。
临风一啸叶簌簌,云端惊飞五色禽。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夜在庐山独行的场景,充满了孤独、怀古和哲思的情绪。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对话,表达了对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感悟。

1. 孤独与秋意
开篇用“秋梦”“秋山”“秋蛩”“秋月”等意象,营造出寂寥的秋夜氛围。诗人独自漫步,听着虫鸣、松涛,感到无人倾诉,内心充满古今交织的复杂情绪。

2. 与古人的神交
诗人幻想李白(谪仙)和苏轼(坡翁)从历史中走来,与他一起坐在五老峰上。李白笔下的庐山如剑气般凌厉,苏轼则因看不清庐山真面目而愁眉不展。这里用两位古人的不同态度,暗喻人对自然和真理的多元理解。

3. 庐山的灵性
诗人将庐山比作“神女精魂所化”,山峰像碧玉发簪一样秀美。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赋予庐山神秘而高洁的气质。李白和苏轼的“相视一笑”,暗示人与自然、与历史之间有一种超越语言的默契。

4. 知音难觅的感慨
竹林中的琴声突然断裂,象征人世知音稀少。李白沮丧、苏轼落泪,诗人自己也沉默无言,表达了对理想难以实现的遗憾,以及对世俗的失望——须眉(男子)本是浊物,真正的美好(蛾眉)难以被真心欣赏。

5. 回归寂静
最后,一切声响消失,仙人的踪迹隐去,只剩下空山和晨星。诗人临风长啸,惊飞山鸟,留下一种超脱又略带惆怅的余韵。

精髓与魅力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将个人孤独与历史对话、自然哲思巧妙结合。通过庐山夜行的所见所感,诗人探讨了人与自然、现实与理想、短暂与永恒的关系。语言生动,意象瑰丽,既有浪漫的想象(如仙人降临),又有深刻的反思(如知音之叹),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苍茫而诗意的秋夜心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