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陈定生

天道一何远,夺吾陈仲弓。
典型忽已替,志义更谁同。
忆昔文章盛,相资气谊隆。
先民推李郭,后进说褒融。
清议排群小,危言仗数公。
司徒神采毅(定生父于廷,左都御史。),上舍羽毛丰。
厨顾名流辈,龙鸾国士风。
节由贞母峻,德自隐君崇⑴。
疾恶元成性,防微实有功⑵。
祸机乘间发,世变涉途穷(事详《行略》。)。
消长波涛里,存亡险阻中。
冯生如束湿,吾党尽飞蓬。
硕果人还在,灵光数未终。
铜官秋色静,阳羡晓云空。
默坐书千卷,论诗酒百筒。
忘年为倡和,推分略愚侗。
得句成欣赏,翻经赖折衷。
狂夫惭阮籍,老友识王戎(长君维崧与予为石交。)。
庭训高宗匠,家声擅国工。
祇今瞻仰失,歌阕涕沾胸。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好友陈定生而作,情感真挚,充满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对世道不公的愤慨。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痛惜
开头直接表达悲痛:“天道怎么如此不公,夺走了我的好友陈定生!”作者用“陈仲弓”(东汉名士,代指陈定生)来比喻逝者的品德高尚,感叹这样的楷模离去后,世上再难找到志同道合的人。

2. 回忆往昔
诗中回忆两人过去的交往:他们曾一起写文章、谈理想,友谊深厚。作者用“李郭”(东汉李膺和郭泰,以正直闻名)和“褒融”(汉代学者,代指才德之士)比喻陈定生,说他像历史上的贤人一样,敢于批评小人,坚持正义。
还提到陈定生的家庭背景:父亲是正直的官员(“司徒神采毅”),母亲品德高尚(“贞母”),家族有良好的家风。

3. 现实黑暗
笔锋转向对现实的控诉:陈定生因为嫉恶如仇、性格刚直,遭到小人陷害(“祸机乘间发”),世道混乱,好人难以生存。作者用“波涛”“险阻”比喻社会的凶险,说正直的人像被捆住的芦苇(“冯生如束湿”),而他们这群朋友也像飘散的蓬草,四处流离。

4. 逝者风骨
尽管遭遇不幸,陈定生仍保持气节。他隐居乡间(“铜官秋色静,阳羡晓云空”),读书写诗、饮酒论道,活得洒脱。作者自比狂放的阮籍,而陈定生像智慧的王戎(西晋名士),两人忘年之交,互相欣赏。

5. 结尾哀思
最后再次抒发悲痛:如今再也见不到陈定生的风采,只能含泪写完这首挽歌。提到陈定生的儿子(“长君维崧”)也是作者的挚友,更显家族传承的哀伤。

诗歌精髓
- 深情悼友:全诗字字含泪,既有对好友才华人品的赞美,也有对生死相隔的不舍。
- 借古讽今:通过历史人物(李郭、王戎等)对比,暗指当时社会黑白颠倒,好人难容。
- 刚柔并济:既有“疾恶元成性”的刚烈批判,也有“默坐书千卷”的宁静画面,展现逝者立体形象。

魅力所在
普通人读来会被诗中真挚的友谊打动,同时感受到作者对不公世道的愤怒。比如“消长波涛里,存亡险阻中”这样的句子,即使不懂典故,也能体会到人生在乱世中的无力感。而“得句成欣赏,论诗酒百筒”又让人看到文人间纯粹的精神交流,充满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