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吟

意不若义,义不若利。
利之使人,能忘生死。
利不若义,义不若意。
意之使人,能动天地。

现代解析

这首《义利吟》用简洁有力的对比,探讨了人性中"利益""道义"和"意志"三种力量的博弈关系。

上半段先说现实:在生存压力下,利益往往比道义更有驱动力。就像生活中,金钱奖励能让人拼命工作,甚至冒险(能忘生死)。这里承认了物质激励的现实作用,但暗含批判——当利益至上时,人会变得像工具。

下半段笔锋一转,指出更高境界:真正的道义超越利益,而最强大的则是人的精神意志(意)。就像革命先烈为信仰舍生取义(能动天地),这种精神力量能创造奇迹。这里的"意"不是任性,而是指坚定的理想信念。

全诗像螺旋上升的阶梯:先承认利益的力量,再超越它;先肯定道义的崇高,最终指向精神意志的终极力量。用"不若"的递进句式,层层剥开人性追求的真谛——从生存需求到道德追求,最终抵达精神自由的境界。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闪光:它提醒我们在物质社会中,仍需守护内心的道义与理想。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