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屡空,泊如也。偶读渊明「饥驱」句,犹觉其未介;遂作反乞食诗,仍用陶韵 其二
西山有饿夫,褰裳欲从之!
或言举世腴,君癯宁有辞?
流水淡须眉,天真所繇来。
况也朝市改,志士寡深杯。
疗饥托薇藿,宁识招隐诗!
今古多肉食,谁为天下才?
珍重墨胎氏,灵龟幸见贻!
或言举世腴,君癯宁有辞?
流水淡须眉,天真所繇来。
况也朝市改,志士寡深杯。
疗饥托薇藿,宁识招隐诗!
今古多肉食,谁为天下才?
珍重墨胎氏,灵龟幸见贻!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清高隐士的故事,用现代话来说就是"穷得有骨气"的生动写照。
开篇塑造了一个住在西山的饥饿隐士形象,他提起衣摆准备追随理想。有人说:"现在全世界都吃香喝辣,你这么瘦弱为啥不跟着享福?"诗人用"流水淡须眉"形容隐士清瘦如水的面容,说这种纯粹是天性使然。
接着点明时代背景:朝廷市场都变了,但真正的有志之士反而不再沉迷酒宴。他们宁愿吃野菜充饥,也不懂那些招揽隐士出山的诗歌。这里用"深杯"暗指世俗应酬,"薇藿"代表清贫生活。
最后发出犀利质问:古今那么多吃肉享乐的人,谁真正算得上治国之才?诗人特别致敬商朝贤人墨胎氏(伯夷叔齐的父亲),用"灵龟"典故表示宁愿像古人一样清贫也要保持气节。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就是那种"宁可饿肚子也不妥协"的精神。诗人认为陶渊明《乞食》诗还不够彻底,所以特意写这首"反乞食"来表达更决绝的态度——真正的志士就算饿死西山,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这种在物质诱惑面前坚守精神家园的品格,正是中国传统文人最珍贵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