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友舒州通判张君哀挽诗
众中昉识君,彼此年盛壮。
定交文字间,倾倒已见谅。
推能实居先,论齿仍在上。
既欣气味同,复喜怀抱旷。
温温璞玉姿,浩浩江海量。
岂惟邑校雄,允谓士林望。
及门师易庵,卒业侍函丈。
大哉四圣经,研究彖与象。
袖然西江魁,足继宋陈亮。
诸生老场屋,颡泚羞倔强。
词垣七八年,葭玉得倚傍。
编摩互论讨,疑惑共咨访。
但期荅君亲,未省谒卿相。
佞色从古鄙,直躬岂今尚。
始屈倅邦畿,翻能拯民恙。
公平村有谣,苦澹宦无况。
何期寒窭家,忽被仁惠贶。
云胡去郡亟,遂使失保障。
一官滞房山,连岁董夫匠。
令名诸公推,敏识多士让。
政须峻升迁,溘尔遽凋丧。
呼天邈不闻,为善匪可仗。
缙绅竞悼伤,舆隶亦惆怅。
而我忝深知,肝胆两相向。
切偲失箴规,磨琢废炉荡。
情捐骨肉亲,序缺兄弟行。
前修不可作,后进日流荡。
哀哉若人亡,士习趍谬妄。
纷纷夸毗子,翻覆千万状。
譬犹蚁附腥,缭绕沿瓮盎。
畴能遏颓波,奚忍鼓其浪。
孰知余心悲,孤立谁我相。
令仪隔幽明,清梦劳想像。
作诗述初终,老泪恣横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亡友张君(曾任舒州通判)而作,全篇以真挚情感贯穿,通过回忆两人交往点滴,展现了一位正直官员的形象,同时抒发了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全诗可分为四部分:
1. 初识与相知(开头到“允谓士林望”)
- 作者回忆年轻时在禾州与张君相识的情景,两人因志趣相投成为好友。
- 用“温温璞玉姿,浩浩江海量”形容张君温润如玉、胸怀宽广的品格,并称赞他是当地学子和文人的榜样。
2. 为官与治学(“及门师易庵”到“遂使失保障”)
- 讲述张君拜师学习儒家经典,学识渊博,考取功名后进入翰林院工作。
- 强调他为官清廉正直,不巴结权贵,即使被贬到地方任职,依然心系百姓,深受爱戴。
- “公平村有谣,苦澹宦无况”等句,体现他虽生活清贫,却用仁政惠及百姓。
3. 英年早逝与哀痛(“一官滞房山”到“舆隶亦惆怅”)
- 描述张君在房山督办工程时突然去世,作者呼天抢地,感叹好人为何不长寿。
- 连官员和普通百姓都为他哀伤,侧面反映他的德高望重。
4. 对世风的批判(“而我忝深知”到结尾)
- 作者痛失挚友后,感到孤独无依,更对当时士人趋炎附势的风气深感失望。
- 用“纷纷夸毗子,翻覆千万状”讽刺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像蚂蚁围着腥味打转,与张君形成鲜明对比。
诗歌亮点:
- 情感真挚:没有华丽辞藻,字字泣血,尤其“呼天邈不闻,为善匪可仗”道出对命运不公的愤懑。
- 形象鲜明:通过具体事例(如治学、拒贿、惠民)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的清官形象。
- 时代意义:后半部分对官场腐败的批判,至今仍有警示作用。
现代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悼亡诗,更是一面镜子。它让我们思考:真正的官员该是什么样子?当社会风气败坏时,个人该如何坚守本心?张君“但期荅君亲,未省谒卿相”的品格,在今天依然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