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德高望重的官员形象,表达了他淡泊名利却又心系天下的矛盾心境。
前两句"两两台符世仰瞻,高怀冲淡厌华簪"是说:这位大人身居要职(台符指官印),受到世人敬仰,但他内心高尚淡泊,厌倦了华丽的官帽(华簪象征官位)。这里用"厌华簪"生动表现了主人公对功名的淡漠。
后两句"经纶器业时方赖,难遂南阳卧草庵"则转折说:虽然他想效仿诸葛亮隐居南阳草庐("卧草庵"典故),但当下国家正需要他这样的治国人才("经纶"指治国才能),所以难以实现归隐的愿望。最后一句特别巧妙,用"难遂"二字道出了贤臣在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之间的无奈选择。
全诗短短四句,既展现了传统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的担当,又透露出他们"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追求。通过"厌华簪"与"难遂"的对比,让读者感受到一位有能力、有操守的官员的内心世界,这种家国情怀与个人志趣的碰撞,在今天依然能引发共鸣。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