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居庸关的险峻地势和悠久历史,同时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感慨。
前两句用生动的画面感展现居庸关的繁忙与险要:车辆像泉水般川流不息,高耸的悬崖仿佛倚靠着青翠的山雾。这里通过"流泉"和"翠烟"的比喻,把静态的关隘写得充满动感。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居庸关的特殊性:虽然只是四十里长的通道,却成为中原的重要屏障;虽然开凿了几千年,依然保持着天险本色。诗人说函谷关都没这里平坦(实际函谷关也很险),蜀道也没这里高峻(实际蜀道更难走),这是用夸张手法强调居庸关的险要。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从写景转为抒情:虽然骑马很快就能通过这里,但谁又能真正守护好这片幽燕之地呢?这里的"掌上保幽燕"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把保卫疆土说得像在手心里保护东西一样困难,表达了诗人对边防安危的深切忧虑。
全诗最精彩的是将地理特征与历史厚重感完美结合,在赞叹自然奇观的同时,也透露出对国事的关切,让读者在领略雄关壮景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刘秉忠
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是元初政坛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对于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又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赠太傅,封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追赠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时,追封常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