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歌行

喧者勿喧,歌者勿歌。
呜呼我哀,我哀奈何?
父知儿寒,母知儿饥。
我无父母,饥寒谁知?
亲在忆亲,亲没恋坟。
魂断难复,草荒更新。
夜坐秉烛,兄右弟左。
同为孤儿,哀哉生我!
抱女置膝,忍涕中悲。
儿亦无母,我怀痛之。
烛短夜寒,予心之酸。
男儿低头,顾影自怜⑴。

现代解析

这首《哀歌行》表达了一个孤儿对失去父母的深切哀痛和对生活的无奈感慨。诗中,作者通过对比有父母的孩子和孤儿的处境,突出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无助。

开头两句“喧者勿喧,歌者勿歌”直接点明了作者的心情:他不想听到喧闹和歌声,因为他的内心充满了悲伤。接着,他感叹“呜呼我哀,我哀奈何?”表达了自己无法排解的哀伤。

接下来,作者通过“父知儿寒,母知儿饥”来描绘父母对孩子的关爱,而“我无父母,饥寒谁知?”则反衬出自己无人关心的凄凉。这种对比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的孤独和无助。

“亲在忆亲,亲没恋坟”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已故父母的思念,而“魂断难复,草荒更新”则暗示了生命的无常和死亡的不可逆转。

在“夜坐秉烛,兄右弟左”中,作者描绘了自己和兄弟在夜晚相对而坐的情景,虽然他们同为孤儿,但彼此之间的陪伴也无法完全抚平内心的伤痛。“同为孤儿,哀哉生我!”这句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对自己命运的悲叹。

“抱女置膝,忍涕中悲”则表现了作者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内心依然无法摆脱失去母亲的痛苦。“儿亦无母,我怀痛之”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共鸣。

最后,“烛短夜寒,予心之酸。男儿低头,顾影自怜”描绘了作者在寒冷的夜晚,独自面对烛光,内心充满了酸楚和无奈。作为一个男人,他只能低头自怜,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比手法,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失去父母的悲痛和对生活的无奈,展现了孤儿内心的孤独与无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