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十二月癸亥,卫汝贵伏诛,诗以纪之
日光澄廓雷霆怒,血溅头颅宝刀污。
雄鬼欢呼鸦乱啼,执法森森冤共吐。
东倭六月侵我边,烽烟满地尘起天。
三韩离逖悲失所,万姓夷伤痛倒悬。
九重命将申天讨,气扫鲸鲵移海岛。
轻敌无如子玉骄,将兵未信廉颇老。
诏饬宁夏卫总兵,武义璜璜从东征。
命以上将提雄戟,方期万里枪云平。
军装已备军粮足,尽竭脂膏供行役。
讵斜饥鹰飞著人,伤哉饿虎噬其肉。
师行尽日无馀赀,斧菜和根冰作糜。
天寒峪远长城窟,战马嘶号率以羸。
风黯龙沙雪花起,面皴肤裂饿且死。
纵兵掳掠民怨咨,桓桓貔虎为蛇豕。
炮声雷动轰天山,忍将疲卒委诸蛮。
万骑征衣和血染,几人战骨得生还。
贼势蜂围平壤镇,总兵何心弃甲遁。
苦我哭师南霁云,张巡坐陷睢阳郡。
谍报朝廷天子嗔,系颈来归诛乱臣。
生为民殃死伏罪,君王神武皇天仁。
嗟嗟乎残兵误国胡至此,拚将一死不足抵!
敢告行军二三子,男儿报国沙场死。
雄鬼欢呼鸦乱啼,执法森森冤共吐。
东倭六月侵我边,烽烟满地尘起天。
三韩离逖悲失所,万姓夷伤痛倒悬。
九重命将申天讨,气扫鲸鲵移海岛。
轻敌无如子玉骄,将兵未信廉颇老。
诏饬宁夏卫总兵,武义璜璜从东征。
命以上将提雄戟,方期万里枪云平。
军装已备军粮足,尽竭脂膏供行役。
讵斜饥鹰飞著人,伤哉饿虎噬其肉。
师行尽日无馀赀,斧菜和根冰作糜。
天寒峪远长城窟,战马嘶号率以羸。
风黯龙沙雪花起,面皴肤裂饿且死。
纵兵掳掠民怨咨,桓桓貔虎为蛇豕。
炮声雷动轰天山,忍将疲卒委诸蛮。
万骑征衣和血染,几人战骨得生还。
贼势蜂围平壤镇,总兵何心弃甲遁。
苦我哭师南霁云,张巡坐陷睢阳郡。
谍报朝廷天子嗔,系颈来归诛乱臣。
生为民殃死伏罪,君王神武皇天仁。
嗟嗟乎残兵误国胡至此,拚将一死不足抵!
敢告行军二三子,男儿报国沙场死。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情感,讲述了一场惨烈的战争和将领的失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战争背景:开头描写日军侵略朝鲜("东倭六月侵我边"),百姓流离失所。朝廷派兵征讨,但将领卫汝贵贪腐无能,导致战败。
2. 将士苦难:诗中用"斧菜和根冰作糜"(砍野菜充饥)、"面皴肤裂饿且死"等细节,生动展现士兵们在冰天雪地中挨饿受冻的惨状。
3. 将领腐败:通过"讵斜饥鹰飞著人"(像饿鹰扑食般贪婪)、"纵兵掳掠"等比喻,痛斥将领克扣军饷、纵兵抢掠的恶行。
4. 战败后果:描写平壤失守时"万骑征衣和血染"的惨烈,用唐代张巡守城的典故,对比当时将领的临阵脱逃。
5. 正义审判:最后朝廷将败军之将正法("系颈来归诛乱臣"),表达了"男儿报国沙场死"的崇高气节。
全诗用对比手法:
- 士兵的忠诚与将领的腐败对比
- 百姓的苦难与权贵的贪婪对比
- 英勇牺牲与临阵脱逃对比
语言特色是善用比喻:
- 把贪官比作"饿虎""饥鹰"
- 把败军比作"蛇豕"(蛇和猪)
- 把正义比作"雷霆"
核心思想是:军人应以死报国,贪生怕死、克扣军饷的将领罪该万死。诗中既有对战士的同情,也有对腐败的愤怒,更有对国家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