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应道中

篷底推窗透夕晖,春寒草色滞芳菲。
远疑翔鹭孤帆饱,浓爱堆鸦老树肥。
驿路摧残知贼退,湖波吞吐觉堤危。
频年泽国悲鸿雁,上策治河自古稀。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乘船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了战乱后江淮地区的萧条景象,同时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忧虑。

开篇"推窗透夕晖"像电影特写:傍晚推开船篷,夕阳斜照进来,春寒中草木蔫蔫的没有生机。这里用"滞芳菲"巧妙传达出反常——本该绚烂的春天却显得死气沉沉。

中间两联镜头拉远:远处白帆像展翅的白鹭,老树上乌鸦聚集如同墨团。这些画面看似平常,但"饱"字让帆船有了饥饿感,"肥"字让老树显出笨重感,暗示诗人沉重心情。随后笔锋转向现实:驿站破败可见战乱刚过,湖浪拍岸更觉堤坝危险,直接点出社会动荡与自然隐患的双重危机。

结尾发出深沉感慨:多年来百姓像失群的鸿雁般流离失所,而治理水患的好办法自古就少。这里"泽国"既指多水的江淮,也暗喻受难的百姓如同陷在泥沼中,最后半句更是直指统治者治水无方的历史顽疾。

全诗就像一组蒙太奇镜头:从夕阳草色到孤帆老树,从断壁残垣到险堤怒浪,最后定格在流民群像上。诗人没有直接控诉,但每个画面都浸透着对民生的关切,对时局的忧思,这种"以景说痛"的手法比直白的呐喊更有力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