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岚紫石砚歌

十砚先生癖于砚,罢官归里瓶无粟。
惟有诗刺两牛腰,端坑奇石声相触。
就中济阳井叔刊,日夕摩挲爱尤笃。
篆籀苍劲铭其背,八角廉棱截紫玉。
金樱手捧隃麋香,品月题花幽事足。
淬妃欣说遇钜公,晓岚清雅不入俗。
山斗声名遍华夷,徂夏我读《滦阳录》。
西清常共补被携,小泓晴虹光怪数。
松园前辈驾星槎,邂逅论交蒙赠辱。
笔势矫矫传海邦,渴骥奔泉无蜷局。
春风吹落经畹斋,几案清哦佐醽醁。
茧纸百幅白如银,宝物如今于我属。
见此宛若对昔贤,净水莲房手自浴。
留作吾家永宝用,岂数金线与蛾绿。
六传百有九年间,鸲眼几点记往躅。
为证邵亭文字祥,明窗续成《中林曲》。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清代文人纪晓岚对一方珍贵紫石砚台的痴迷与珍爱,通过砚台串联起文人雅士的情趣和传承故事。

全诗可以分成几个部分理解:

1. 爱砚成痴(前四句)
开篇说纪晓岚(十砚先生)爱砚台爱到骨子里,就算辞官回家穷得米缸见底,也要带着两大捆诗稿和这方产自端溪的紫石砚。砚台碰撞的声音在他听来都是美妙的。

2. 砚台来历("就中济阳"至"品月题花")
这方八角紫砚是好友井叔精心雕刻的,背面刻着古朴的文字。纪晓岚用它研墨写字("隃麋"是古代名墨),在月光下赏花作诗,过着清雅的文人生活。

3. 文人风骨("淬妃欣说"至"徂夏我读")
把砚台比作遇到知音的才女("淬妃"是砚的拟人化),夸纪晓岚虽身居高位却保持清雅。诗人说自己夏天读纪晓岚的《滦阳录》,仰慕他的名声。

4. 传承故事("西清常共"至"宝物如今")
这方砚曾跟着纪晓岚进宫办公("西清"指皇宫),后来被松园先生得到,又赠送给诗人。诗人如获至宝,觉得像得到了纪晓岚的文气。

5. 珍视传承(最后八句)
诗人像洗莲花一样小心清洁砚台,决定当作传家宝。这方历经109年、带有天然石眼(鸲眼)的砚台,见证了几代文人的笔墨姻缘,现在要用来继续创作新诗。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通过一方砚台,展现了中国文人"以文会友"的传统
- 把没有生命的砚台写得有温度:会"说话"、会"高兴遇到知音"
- 用"穷得吃不上饭还要带砚台"这种夸张描写,突出文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 最后把物件升华成文化传承的象征,比金银珠宝更珍贵

就像现代人珍藏偶像用过的吉他,或祖传的老相机,这方砚台承载的是跨越时空的文人情谊和对文化的敬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