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谭秘校赴江陵理曹掾先过衡阳别墅

吾彀飞名早,卿军补掾新。
还家雁峰地,趋府鹤袍人。
树色围荆壘,江声泻蜀津。
无轻束矢讼,阴德及斯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宋祁为送别友人谭秘校赴任江陵而作,用平实的语言传递了深厚的情感和人生哲理。

首联"吾彀飞名早,卿军补掾新"用对比手法:我(诗人)虽早早成名却如离弦之箭般身不由己,而你(谭氏)如今补任新职,即将开始新征程。这里暗含对友人新任职的祝贺,也流露出对官场身不由己的感慨。

颔联"还家雁峰地,趋府鹤袍人"描绘两幅画面:先写友人顺路回到衡阳别墅(以"雁峰"代指衡阳),接着写他身着官服("鹤袍")奔赴江陵任职。一"还"一"趋"之间,既见亲情温暖,又显公务在身。

颈联"树色围荆壘,江声泻蜀津"是想象中的江陵景色:郁郁葱葱的树木环绕着荆州城垒,滔滔江水奔涌向蜀地渡口。用"围""泻"两个动词,把静态的城池和动态的江水写得气势磅礴,暗示友人即将施展抱负的舞台。

尾联"无轻束矢讼,阴德及斯民"是最重要的劝勉:审理案件时不要轻视那些看似细小的纠纷("束矢讼"指小诉讼),你的仁德将会惠及百姓。这里体现了古代士大夫"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理想。

全诗亮点在于:
1. 将送别之情与为官之道自然融合
2. 用"雁峰""鹤袍"等意象让平常场景变得诗意
3. 结尾的劝诫不是空话,而是具体到司法公正的细节
4. 对友人的期待中,折射出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

最打动人心的,是诗人对友人那种既饱含祝福,又不忘提醒的复杂情感,这种真挚的友情超越了时空,至今读来仍觉温暖。

宋庠

宋庠(xiáng)(996年—1066年),初名郊,字伯庠,入仕后改名庠,更字公序。北宋文学家,工部尚书宋祁之兄。祖籍安州安陆,后迁居开封府雍丘县双塔乡。 天圣二年(1024年),宋庠状元及第,成为“连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均第一)之人。官至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以司空、郑国公致仕。治平三年(1066年),宋庠去世,年七十一。追赠太尉兼侍中,谥号“元献”(一作元宪),英宗亲题其碑首为“忠规德范之碑”。宋庠与弟宋祁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诗多秾丽之作,著有《宋元宪集》、《国语补音》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