览一斗泉憩华严洞归过十方院白牡丹正盛开

寺后微径循涧阿,石厂出林如补陀。嵌空钟乳作诸相,岩顶倒挂交松萝。

斗泉淙淙逗岩腹,傅会龙尾无乃讹?华严安禅有常处,南下一洞檐嵯峨。

对楼山绿泛茗椀,坐久恐放桑榆过。道逢异香出僧院,天女捧玉疑相魔。

空山春归剩自赏,奈此半霎销魂何!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春日山寺游玩的经历,充满生动的画面感和细腻的情感变化。我们可以分三个部分来理解:

1. 寻幽探胜的旅程
诗人沿着寺庙后的小路("微径")行走,山涧边的岩石像补陀山(佛教圣地)一样从树林中突显出来。岩洞里有钟乳石形成各种形状("诸相"),顶上垂挂着松萝。这里用"补陀""钟乳作诸相"等佛教意象,把自然景观和宗教氛围巧妙融合。

2. 两处景观的对比
先看到"斗泉"从岩缝中流出,诗人调侃说人们把它附会成"龙尾泉"可能是个误会。接着来到华严洞,这里屋檐高耸("檐嵯峨"),诗人在洞前对着青山喝茶,不知不觉坐了很久,怕耽误时间("恐放桑榆过")。通过"逗""傅会"等口语化词汇,让严肃的宗教场所显得亲切。

3. 意外的惊喜
返程时突然闻到异香,发现寺院里盛开的白色牡丹,像天女捧着白玉般迷人。最后诗人感叹:在这空寂的深山,春天即将离去,只有自己能欣赏这美景,这短暂的惊艳令人心神荡漾("半霎销魂")。用"天女捧玉"的比喻,把牡丹的神韵写得既仙气又生动。

全诗就像用文字拍摄的vlog:跟着诗人的脚步,我们看到奇特的岩石、幽深的洞穴,最后被突如其来的白牡丹惊艳。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赞叹,也有"坐久怕天黑"的生活感,更有发现意外之美时的雀跃,非常真实动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