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益府群官

一鸟自北燕,飞来向西蜀。单栖剑门上,独舞岷山足。
昂藏多古貌,哀怨有新曲。群凤从之游,问之何所欲。
答言寒乡子,飘飖万馀里。不息恶木枝,不饮盗泉水。
常思稻粱遇,愿栖梧桐树。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
所以成独立,耿耿岁云暮。日夕苦风霜,思归赴洛阳。
羽翮毛衣短,关山道路长。明月流客思,白云迷故乡。
谁能借风便,一举凌苍苍。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只从北方飞来的鸟为主角,通过它的自述,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开篇描写一只鸟从北方飞到四川,独自栖息在剑门山,在岷山脚下起舞。这只鸟外表不凡,鸣叫声哀怨动人,引来群鸟好奇询问它的需求。鸟儿回答说:自己来自寒冷偏远之地,漂泊万里而来。它品格高洁,不在恶劣的环境中栖息,也不饮不义之水,始终渴望找到理想的归宿(梧桐树象征高洁)。但现实是:聪明人不邀请它,愚笨者它又看不上,所以只能孤独终老。

随着岁月流逝,风霜加剧,鸟儿开始思念北方故乡。但羽毛短少,关山阻隔,归途艰难。望着明月白云,思乡之情更浓。最后发出感叹:谁能助我一臂之力,让我直上云霄,实现抱负?

全诗通过鸟的意象,暗喻诗人自己:
1. 北燕西蜀的迁徙,象征诗人远离故乡、怀才不遇的境遇
2. "不息恶木枝"等句,展现诗人不肯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3. "智者不我邀"等句,表达对现实社会中知音难觅的无奈
4. 结尾的思归与凌云之志,既流露孤独苦闷,又暗含不甘沉沦的抱负

诗歌语言生动,借鸟喻人,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能通过鸟的遭遇,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傲与苦闷。比喻贴切自然,情感真挚动人,是一首优秀的托物言志诗。

卢照邻

卢照邻,初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汉族,幽州范阳(治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其生卒年史无明载,卢照邻望族出身,曾为王府典签,又出任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在文学上,他与王勃、杨炯、骆宾王以文词齐名,世称“王杨卢骆”,号为“初唐四杰”。有7卷本的《卢升之集》、明张燮辑注的《幽忧子集》存世。卢照邻尤工诗歌骈文,以歌行体为佳,不少佳句传颂不绝,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更被后人誉为经典。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