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汉茶寮歌(己酉稿,清宣统元年)

青山不幸近城郭,万坟鳞葬成痏疮。
安知近郭无完坟,前者已掘后者藏。
每遭兵燹尤不幸,攻城筑垒多夷伤。
抛残万骨没秋草,圹砖墓石墙营房。
君不见五羊城外山上坟,明碑已少况宋唐!
千年忽出买地碣,玉骨久化黄尘扬。
土花洗出南汉字,传之好事珍琳琅。
当时邑里藉考證,其奈书劣文侜张!
清明风吹花草香,出门拜山车马忙。
茶寮杂坐半伧父,谁吊扶风廿四娘?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广州城郊古墓被破坏的凄凉景象,通过古今对比讽刺了人们对历史的漠视。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前八句用直白的画面展现坟墓被破坏的惨状:靠近城市的青山上,密密麻麻的坟墓像皮肤溃烂的疮疤。战乱时更惨,尸骨被挖出来筑城墙,墓砖被拿去建军营。就像用"抛残万骨没秋草"这样触目惊心的句子,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残酷。

2. 中间八句通过具体事例说明:广州城外的古墓,连明代墓碑都少见,更别说唐宋的。偶然挖出南汉时期的买地券(地契),人们当宝贝研究,却发现文字拙劣、内容夸张,暗示这些文物考证价值有限。

3. 最后四句转到现实场景:清明时节人们忙着扫墓,茶摊里坐满粗俗的游客,却没人去祭拜"扶风廿四娘"(借指无名古墓)。这里用扫墓的热闹反衬古墓的冷清,形成强烈反差。

诗人用"青山不幸"这样拟人化的开篇,把自然景物写得充满感情。通过"万坟鳞葬"、"玉骨久化黄尘扬"等生动比喻,让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最后用清明扫墓的现代画面作结,提醒人们:当我们热热闹闹祭祖时,那些更古老的历史见证正在被遗忘。这种古今对比的手法,让讽刺效果更加深刻。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