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重阳节登高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开头两句说:我勉强打起精神整理茱萸囊(重阳节习俗),拖着病体坐着竹轿再次来到山脚下。这里"宿疴"指旧病,暗示作者身体不好却坚持登高。
中间四句描写登山所见:过去题字的石碑已经模糊不清,荒废的祠堂还在;岁月消磨了往昔痕迹,只剩满地枯草。山路上霜气清冷,落叶沙沙作响;站在高处远眺,秋日的海天之间能看到细小的藤萝。这些景象都在烘托萧瑟的秋意。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人一生能穿坏几双登山木屐呢?现在不抓紧时间登高,等到老了就更爬不动了。这里用"中郎屐"(古代文人的登山鞋)代指登山机会,表达要及时行乐、珍惜当下的人生态度。
全诗通过描写荒祠、腐草、霜叶等秋景,营造出淡淡的伤感氛围,但最后又透露出积极的生活态度——虽然人生短暂,仍要把握当下,及时去做想做的事。这种既感慨时光无情,又劝人珍惜光阴的情感,很容易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彭孙遹
彭孙遹(yù)(1631—1700)清初官员、词人,与王士祯齐名,时号“彭王”。字骏孙,号羡门,又号金粟山人,浙江海盐武原镇人。彭孙贻从弟,顺治十六年进士。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第一,授编修。历吏部侍郎兼翰林掌院学士,为《明史》总裁。诗工整和谐,以五、七言律为长,近于唐代的刘长卿。词工小令,多香艳之作,有“吹气如兰彭十郎”之称。著有《南往集》、《延露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