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送别朋友孙季蕃回浙江时的感慨,用简单直白的语言表达了洒脱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友情。
前四句写朋友孙季蕃的性格和人生选择:他像一朵自由自在的孤云,四十多年在江浙一带漂泊,现在又要去两千里外的泉州溪边盖茅屋隐居。这里用"孤云"比喻朋友无拘无束的性格,"倦"字透露出他对漂泊生活的疲惫,而选择新地方隐居又显示了他追求自由的决心。
五六句是诗人对朋友的评价:虽然生活穷困,但朋友并不因此忧愁("不上双鬓"指没有因此长出白发),他的诗才出众,但平时只偶尔显露一点("窥一班"就是只看到一小部分的意思)。
最后两句写离别:这次分别不会太久,等到西风吹起的秋天,我们就能再见面。"赋刀镮"是用典故表示重逢的约定,就像古代将士把刀环敲响作为约定信号一样。
整首诗最打动人的是两种气质的融合:一方面是"孤云自在闲"的洒脱,朋友像云一样自由来去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是"与子暂分"的深情,透露出真挚的友情。诗人用最生活化的比喻(云、白发、茅屋)写出了人生追求自由与珍惜友情这两个永恒主题。
陈宓
(1171—1230)宋兴化军莆田人,字师复,号复斋。陈定弟。少从朱熹学。历泉州南安盐税,知安溪县。宁宗嘉定七年,入监进奏院,上书言时弊,慷慨尽言。迁军器监簿,又上言指陈三弊。出知南康军,改南剑州,救灾济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阁主管崇禧观。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抄》、《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