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少典

鸣榔伐鼓不曾停,月落津楼见晓星。
芳草自分南北路,垂杨相送短长亭。
歌残银烛愁难别,劝尽金壶醉未醒。
岂为燕台师郭隗,一时客去感飘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充满离愁别绪的送别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朋友分别时的不舍与惆怅。

首联"鸣榔伐鼓不曾停,月落津楼见晓星"用声音和光影拉开序幕:整夜都回荡着船桨击水与鼓声,直到月亮西沉、天边泛起晨星。这种通宵达旦的送别场景,暗示着离别在即,人们珍惜最后相聚的时光。

颔联"芳草自分南北路,垂杨相送短长亭"用自然景物喻示分离:芳草蔓延向不同方向,就像即将各奔东西的友人;路边的垂杨树下,一个个送别的长亭短亭接连不断。这里把无形的离愁化作有形的自然景象。

颈联"歌残银烛愁难别,劝尽金壶醉未醒"聚焦送别宴的细节:蜡烛将尽时歌声渐歇,但离愁更浓;酒壶喝空后醉意未消,却不得不面对分别。通过"残烛"和"空壶"的意象,传递出借酒消愁愁更愁的心境。

尾联"岂为燕台师郭隗,一时客去感飘零"用典故作结:这里借用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的典故,但诗人说我们并非为求仕途,只是纯粹为友人离去感到孤单。最后"飘零"二字,既指友人远行,也暗含自己的人生漂泊之感。

全诗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它不直接说"我很难过",而是通过彻夜的鼓声、拂晓的星光、蔓延的芳草、摇曳的垂柳、燃尽的蜡烛、喝空的酒壶这些具体意象,让读者自己感受到那份深沉的不舍。这种"以景写情"的手法,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