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青州过中秋时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
前两句用对比手法交代时间地点变化:去年中秋是在杭州的"中和堂"参加宴会,今年却在青州"表海亭"独自饮酒。"去岁"和"今宵"的对比,暗示了漂泊在外的孤独感。两个地名的小注看似简单,实则透露出作者身在异乡的处境。
后两句是诗眼,将明月拟人化:只有天上的月亮最公平无私,虽然隔着淮河千里之遥,却依然把月光平等地洒向每一个人。这里"隔淮千里"暗指与思念之人相隔遥远,而明月成为传递思念的纽带,把两地的人联结在一起。
全诗妙在:
1. 用常见的中秋明月寄托深情,不说自己思念,却说月亮公平照耀所有人
2. 通过去年热闹宴会与今年独饮的对比,含蓄表达孤独
3. 地名选择有深意,"中和"是欢聚之所,"表海"是孤独之地
4. 语言如白话却意境深远,最后一句画面感极强,让读者仿佛看到月光下隔空相望的两个人
这种借明月寄相思的手法,既传统又新颖,不需要华丽辞藻就能打动人心,正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