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潘守 其四

文武忧才尽,斯人为底穷。
威声传境外,袖手老闽中。
来往二三客,康宁九十翁。
及门曾一识,铭笔愧难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哀悼一位叫潘守的官员。全诗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一位文武双全却不得志的人物形象。

首联"文武忧才尽,斯人为底穷"直接点明主题:这位文武全才的人为何会如此困顿?"忧才尽"暗示他空有才华却无处施展。

中间两联用具体事例展现他的遭遇:
- "威声传境外"说他名声远播,但"袖手老闽中"却只能在福建默默终老,形成强烈反差。
- "来往二三客"写他晚年门庭冷落,只有零星访客;"康宁九十翁"看似在说他长寿安康,实则暗含壮志未酬的遗憾。

尾联"及门曾一识,铭笔愧难工"是作者自述:我曾有幸结识他,但为他写墓志铭时深感笔力不足,难以完美呈现他的品格。这既是对逝者的敬重,也侧面烘托出潘守的非凡品格。

全诗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通过生前名声与晚年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最后作者的自谦之词,更让读者感受到逝者的人格魅力。这种写实中见深情的笔法,正是古典悼亡诗的魅力所在。

林希逸

福州福清人,字肃翁,号竹溪、庸斋。理宗端平二年进士。善画能书,工诗。淳祐中,为秘书省正字。景定中,迁司农少卿。官终中书舍人。有《易讲》、《考工记解》、《竹溪稿》、《鬳斋续集》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