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官员清晨赶路的场景,充满豪迈的旅途气息。
前两句用"白虎峰""露水"等意象,生动勾勒出黎明时分的山景:眼前山峰巍峨,晨露打湿了衣袍。这里通过自然景物烘托出赶路的艰辛,但"数尺高""满征袍"的夸张手法反而透出一股豪情。
中间四句通过对比手法展现旅途体验:本以为离开衙门就能清静,没想到山路颠簸更累人。雨后石头湿滑需要勒紧缰绳,风吹草动时还要警惕地按着佩刀。这些细节真实再现了古代官员出行的不易,但"重按辔""几横刀"的动作描写又透出从容不迫的气度。
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听说前方路途不多,顿时觉得身体轻快、精神振奋。这个转折特别精彩,把旅人苦中作乐、越战越勇的心态写得跃然纸上。尤其是"踊跃""意气豪"两个词,把疲惫旅途突然变成充满期待的征程。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在艰辛中保持乐观的精神。诗人没有回避山行劳顿,但通过"意气豪"的结尾,把一次普通出差写出了壮志豪情。这种将日常公务写出英雄气概的手法,正是古代文人"以苦为乐"的典型心态。
冯山
宋普州安岳人,字允南。初名献能。时称鸿硕先生。嘉祐二年进士。熙宁末,为秘书丞、通判梓州。邓绾荐为台官,不就,退居二十年。后范祖禹荐于朝,官终祠部郎中。有《春秋通解》、《冯安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