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伯宁春晴江岫图为吕仲善题
尚书襟怀绝潇洒,挥毫往往凌董马。
平生一笔颇自珍,数尺新图为君写。
齐山遥接吴山青,碧波万顷孤帆征。
东风绿遍汀洲草,总是歧亭离别情。
一向江南一江北,离情浩荡嗟何极。
正如江上之碧波,纵有井刀那剪得。
当时已足令心愁,如今况复隔罗浮。
掩图却上高台望,但见远海连天流。
暮归朝出谁与侣,蜃雾蛮烟结凄楚。
木棉花落鹦鹉飞,苦竹丛深鹧鸪语。
平生一笔颇自珍,数尺新图为君写。
齐山遥接吴山青,碧波万顷孤帆征。
东风绿遍汀洲草,总是歧亭离别情。
一向江南一江北,离情浩荡嗟何极。
正如江上之碧波,纵有井刀那剪得。
当时已足令心愁,如今况复隔罗浮。
掩图却上高台望,但见远海连天流。
暮归朝出谁与侣,蜃雾蛮烟结凄楚。
木棉花落鹦鹉飞,苦竹丛深鹧鸪语。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江景图,同时融入了浓厚的离愁别绪。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开篇六句是画家作画的场景:一位潇洒的尚书大人(周伯宁)挥毫作画,技艺高超堪比古代名家董源、马远。他平时很珍惜自己的画作,却特意为友人吕仲善画了这幅春江图。画中有连绵的青山、广阔的江面和孤独的小船,春风吹绿了岸边沙洲,但美景中暗含离别的伤感。
中间六句直接抒发离情:诗人与友人分隔江南江北,离愁像江水一样绵长无尽。即使有锋利的剪刀(井刀),也剪不断这滔滔江水般的愁绪。当初分别时已经足够忧愁,更何况现在隔着更远的罗浮山。
最后六句是现实的孤独:诗人收起画卷登上高台,只看见远海与天际相连。每天独自早出晚归,面对南方潮湿的雾气(蜃雾蛮烟)更觉凄凉。木棉花飘落、鹦鹉飞过,苦竹丛中传来鹧鸪"行不得也"的啼叫,这些南方特有的意象都在加重他的孤寂。
全诗妙在"画中景"与"心中情"的交织:开篇用画作引出回忆,中间用江水比喻愁绪,结尾用南方风物烘托孤独。最动人的是"纵有井刀那剪得"这个比喻,把抽象的离愁写得像可见可触的江水,既形象又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