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湖山精舍(一座山中寺庙)初春借宿时的宁静体验,充满了自然与禅意。
前两句写住宿环境:竹床纸阁(简单朴素的屋子)一尘不染,诗人和云崖道士分享着寺庙种的芋头当晚餐。这里用"僧芋"这个细节,立刻让人感受到山寺的清贫生活。
中间四句用四个春日山景的镜头:夜里松木在炉火中噼啪燃烧("耐"字用得妙,仿佛松节在坚持燃烧),水边新生的荻芽映绿了春波;山林深处瀑布的水汽像雨雾般弥漫,夕阳下山间寒意未退,云雾缭绕。这些画面既有色彩(红火/绿芽),又有温度(炉火暖/山寒),还有动态(瀑润/云飘),像一组电影镜头。
最后两句突然升华: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忘记了自己是过客,就像唐代房琯禅师突然顿悟前世因果般豁然开朗。这里的"悟前因"不是真的说轮回,而是表达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超脱感。
全诗妙在把简陋的山寺生活写得充满诗意,通过炉火、绿芽、云雾这些日常景物,传递出宁静致远的禅意。最打动人的是最后那种"忘我"的状态——当我们沉浸在大自然中时,确实会暂时忘记世俗身份,这种体验很多人都有共鸣。
周权
处州人,字衡之,号此山。磊落负隽才。工诗。游京师,袁桷深重之,荐为馆职,弗就。益肆力于词章。有《此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