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杨诚斋赴江东漕
爱公喜公去,爱国喜公住。
公去不可留,一节江东路。
停不与公别,琐琐不足疏。
金陵古都会,形势天所付。
江淮有前蔽,荆楚无后顾。
矫首对山河,亦足发外惧。
钱唐六十年,帖帖泰山措。
繁华视旧都,无复郇瑕虑。
郇瑕仅忧贫,虽贫犹未斁。
安得小范老,前席借一箸。
重画汴洛谋,起此宴安痼。
金粟互输送,甲兵更守戍。
去年徜习惯,缓急乃暇豫。
耳闻不如见,公见况超悟。
愿公细平章,公期一言寤。
从此日暮云,不外锦囊句。
公去不可留,一节江东路。
停不与公别,琐琐不足疏。
金陵古都会,形势天所付。
江淮有前蔽,荆楚无后顾。
矫首对山河,亦足发外惧。
钱唐六十年,帖帖泰山措。
繁华视旧都,无复郇瑕虑。
郇瑕仅忧贫,虽贫犹未斁。
安得小范老,前席借一箸。
重画汴洛谋,起此宴安痼。
金粟互输送,甲兵更守戍。
去年徜习惯,缓急乃暇豫。
耳闻不如见,公见况超悟。
愿公细平章,公期一言寤。
从此日暮云,不外锦囊句。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送别朋友杨诚斋去江东任职时写的,字里行间既有对朋友的不舍,又饱含对国家大事的关切。
开头四句直白地表达了矛盾心情:既为朋友升迁高兴,又舍不得他离开。但作者很快调整心态,说朋友去江东是肩负重任("一节江东路"指重要职务),自己不该用琐碎的离愁绊住他。
中间部分像一幅战略地图:先夸金陵(南京)地理位置重要,有长江淮河作屏障,能稳固后方。接着用对比手法说现在杭州(钱唐)虽然繁华安稳,但就像人长期舒适会懈怠,需要像北宋名臣范仲淹那样有远见的人来谋划国防("重画汴洛谋"指整顿边防)。
最后几句是核心劝诫:作者提醒朋友要实地考察("耳闻不如见"),用清醒的头脑分析局势,希望他能在关键时刻提出真知灼见。最后用"锦囊句"的比喻,期待朋友将来能献上安邦定国的妙计。
全诗巧妙融合了送别友情与忧国情怀,没有哭哭啼啼的伤感,而是把离别化作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待,展现了宋代文人既重情义又心怀天下的精神风貌。
彭龟年
(1142—1206)临江军清江人,字子寿,号止堂。尝从朱熹、张栻游。孝宗乾道五年进士。授宜春尉。累除秘书郎兼嘉王府直讲。宁宗时拜吏部侍郎兼侍读,议论忠直,操行坚正。指斥韩侂胄,庆元二年被追官、勒停。嘉泰三年起知赣州,以疾辞,除集英殿修撰、提举冲佑观。开熙二年,守宝谟阁待制致仕。卒谥忠肃。有《止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