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怀古
炎精已熄兵戈起,汉苑青青草千里。
长安日晚歌布乎,金刀血染权臣死。
奉先本非王佐才,忠言弃斥成嫌猜。
区区岂是老瞒敌,孤城坐守真堪哀。
白门已下身将戮,摇尾求生尚何欲。
座上应无大耳公,鸱鸮又啄奸雄肉。
扁舟我来事已非,登临怀古徒伤悲。
凄凉遗迹不可问,荒烟落日号狐狸。
长安日晚歌布乎,金刀血染权臣死。
奉先本非王佐才,忠言弃斥成嫌猜。
区区岂是老瞒敌,孤城坐守真堪哀。
白门已下身将戮,摇尾求生尚何欲。
座上应无大耳公,鸱鸮又啄奸雄肉。
扁舟我来事已非,登临怀古徒伤悲。
凄凉遗迹不可问,荒烟落日号狐狸。
现代解析
《白门怀古》是一首怀古咏史的诗,通过描写历史事件和人物,表达了诗人对时代变迁、英雄末路和历史悲剧的感慨。
首先,诗歌开篇点明了时代的动荡:汉朝已经衰落,战争不断,曾经繁华的汉苑如今荒草丛生,象征着国家的衰败。接着,诗人提到了“长安日晚歌布乎,金刀血染权臣死”,这里的“布”指的是吕布,而“金刀”则暗指权臣被杀的场景,暗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英雄的悲壮命运。
然后,诗人对吕布进行了评价:“奉先本非王佐才,忠言弃斥成嫌猜。”意思是,吕布虽然有勇,但并非能够辅佐君王的贤才,他因为不听忠言而被猜忌,最终导致悲剧。“区区岂是老瞒敌”中的“老瞒”指的是曹操,诗人认为吕布根本不是曹操的对手,孤守白门关的结局是注定的。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吕布败亡的场景:“白门已下身将戮,摇尾求生尚何欲。”吕布在失败后试图求生,但已经无力回天。“座上应无大耳公,鸱鸮又啄奸雄肉”中的“大耳公”指的是刘备,诗人感叹在吕布临死时,没有像刘备这样的英雄来救他,反而像鸱鸮(一种凶猛的鸟)一样,其他势力已经开始瓜分他的“尸体”,象征着权力的更迭和残酷的结局。
最后,诗人以今人的视角来到这片历史遗迹,感慨万分:“扁舟我来事已非,登临怀古徒伤悲。”他乘着小船来到这片曾经发生历史悲剧的地方,却发现一切都已经改变,只剩下凄凉和荒芜。“凄凉遗迹不可问,荒烟落日号狐狸”更是强化了这种悲凉感,荒烟和落日象征着时代的落幕,狐狸的叫声则增添了荒凉和孤寂的氛围。
整首诗通过对吕布和白门关的描写,表达了对历史英雄末路的同情,对权力斗争中人性贪婪和背叛的反思,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无奈和感伤。诗人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引发读者对人生、权力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历史的沉重与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