箬包船纪事

有船锐其首,以箬包裹之。
名为箬包船,聚泊疑茅茨。
浮家无定所,忽湖忽江湄。
居货挟土产,擅技兼卜医。
中有无良者,行乞同残黎。
讵料豺狼心,所志窃童儿。
神咒与饼饵,给儿儿辄迷。
牵引至船中,毒手恣所为。
或为矐其目,或为攦其肢。
或屈曲其体,如籧篨戚施。
形骸几变尽,父母居然疑。
清晨负之出,索钱号九逵。
夕仍负以入,倾倒囊中资。
数倘有不充,攒刺加鞭笞。
苟延此残喘,性命危如丝。
有时更肆恶,视彼躯干肥。
入之人鲊瓮,饱啖若餔糜。
吸儿脑与髓,嚼儿肝与脾。
从此筋骨强,便堪耐刀锥。
更闻藏秘器,卖以疗尪羸。
一七为神膏,索值恒不訾。
淫人祈长生,食之甘如饴。
又闻湖海滨,茫洋有神祠。
神曰抽筋姆,此辈所皈依。
重午暨中秋,庙门搴灵旗。
群船竞祭赛,以儿为牲牺。
祭罢饮福酒,狼籍骼与骴。
年来迭败露,官长胥周知。
勿问所从来,立毙陈其尸。
谓足抵儿命,此外无穷治。
不穷其本根,徒然剪旁枝。
官长法深刻,胡独偏仁慈。
其毒仍滋蔓,其故难寻窥。
谁为采风者,听我歌此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通俗直白的语言揭露了古代一种叫"箬包船"的犯罪团伙的恶行,读起来像一篇社会调查报道。

诗里描述的"箬包船"是一种船头包着竹叶的船只,这些船居无定所,在江湖间游荡。船上的人表面是卖土特产、行医算卦的商贩,实际上暗藏祸心。他们最令人发指的罪行是拐卖儿童——先用糖果和咒语诱骗孩子,抓到船上后就把孩子弄残废:有的挖眼睛,有的打断手脚,有的把身体掰成畸形。这样孩子父母都认不出来,就成了他们赚钱的工具。

更可怕的是,这些歹徒还吃人肉。他们把强壮的孩子做成"人鲊"(类似腌肉)吃掉,认为这样能强身健体。还把孩子的器官做成"神药"高价出售,说是能治病延寿。每逢端午节、中秋节,他们还会去祭拜一个叫"抽筋姆"的邪神,用孩子当祭品,祭完就把人骨乱扔一地。

虽然官府抓到过这些人,但处理方式很敷衍——直接打死就完事,从不追查背后的犯罪网络。诗人愤怒地指出:这样治标不治本,犯罪团伙就像野草,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整首诗像一部黑暗纪录片,用"毒手恣所为""狼籍骼与骴"这种触目惊心的描写,让我们看到古代社会阳光照不到的阴暗角落。诗人不仅是记录罪恶,更在质问官府的不作为,这种为民发声的勇气,在今天看来依然震撼。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