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病中作五言呈君锡待制介夫学士
蹇浅闇闻道,螴蜳自焚和。
负兹岁阴改,闭阁秋风过。
浓露变园草,号蝉翳庭柯。
览时怅颓暮,顾影惊婆娑。
平生江湖尚,薄游不愿多。
奚为役外物,况乃淹旧疴。
徂西识艽野,采菽聆悲歌。
今昔容不同,情感殆靡他。
劳生共逆旅,驰景均腾波。
行矣自免归,息阴安薜萝。
负兹岁阴改,闭阁秋风过。
浓露变园草,号蝉翳庭柯。
览时怅颓暮,顾影惊婆娑。
平生江湖尚,薄游不愿多。
奚为役外物,况乃淹旧疴。
徂西识艽野,采菽聆悲歌。
今昔容不同,情感殆靡他。
劳生共逆旅,驰景均腾波。
行矣自免归,息阴安薜萝。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补之在初秋生病时写的,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渴望归隐的心情。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1. 季节与病中的感受
诗人用"浓露变园草""秋风过"等意象描绘初秋景象,露水打湿园中草木,蝉鸣声被庭院的树枝遮挡——这些自然变化让他联想到自己生病("淹旧疴")和岁月流逝("岁阴改"),产生一种生命即将进入晚年的惆怅。
2. 对人生的思考
"劳生共逆旅"把人生比作暂住的旅店,"驰景均腾波"说时光像奔腾的浪花一样飞快流逝。诗人感叹自己一生漂泊江湖("平生江湖尚"),现在觉得为外物奔波("役外物")实在不值得,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
3. 归隐的愿望
最后两句"行矣自免归,息阴安薜萝"是诗眼:诗人决定辞官归隐,像藤萝一样在树荫下安静生活。这里的"薜萝"是隐士的象征,呼应前文"薄游不愿多"的淡泊心态。
全诗通过病中观察秋景的细节,把自然变化与人生境遇紧密结合。语言看似平淡(如"浓露""号蝉"等白描),实则蕴含深沉的生命感悟。最打动人的是诗人历经漂泊后,那种"放下"的豁达——不再执着于外物,选择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对现代人缓解焦虑也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