吁哀
道行江峡兮,山川寥廓。
忽闻讣哀兮,震欲摧魂(欲,嘉庆本作“魄”。)。
有考而弗迨养兮,胡庸厥身。
托轻篮以宵奔兮,继之以驰骑。
复敝策而弗前兮,步嵚岑而愿至。
余马蹇余足罢兮,几颠陨而莫憩。
涕滂沱以交洒兮,目淫淫而靡乾。
声哽咽以悽楚兮,气郁结其若吞。
面垢墨以骇瞩兮,骨槎牙而凋残。
夜吁枕而弗寐兮,昼饮泣而不能餐。
愿从余考于杳冥兮,惧前愤之未释。
眷北堂之悴萱兮,苟存生乎朝夕。
仇力壮而难克兮,觉烦惋之填胸。
据三窟以自庇兮,顾执获之无从。
守余志以终效兮,冀凶毒之有穷。
天道若昧兮,网疏无失。
畴宿美而弗宣兮,畴袭昏而弗削。
愚公之移山兮,靡贰厥诚。
精卫之衔木石兮,东海扬尘。
贞苟操而未变兮,何病力之绵也。
捐余躯以就之兮,求无负于涕之先也。
余骛险以申志兮,众口狺而吠余。
曰胡修怨于既往兮,不隐嘿以宁居。
余知冒刃之衔伤兮,悲思而不可遏也。
毕余诚而下陨兮,其犹愈夫枉之活也。
余倖生亦既久兮,何缠牵而弗割也。
知濒死而奋触兮,祈以致帝之罚也。
乱曰:猿猿之慄,履霜枝兮。
手荓怒虿,螫弗疑兮。
天不可测,吾虔以俟之兮。
现代解析
这首诗《吁哀》是一首充满悲痛与抗争的哀歌,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在丧亲之痛中的挣扎与坚持。
1. 悲痛欲绝的丧亲之痛 诗的开头描绘了秋冬交替的萧瑟景象,草木凋零,山川空旷,烘托出作者内心的凄凉。突然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作者如遭雷击,魂飞魄散。他懊悔没能及时尽孝,甚至觉得自己的生命都失去了意义。为了赶回家,他不顾一切地连夜出发,骑马疾驰,甚至徒步翻山越岭,马累倒了,自己也差点摔下山崖。眼泪止不住地流,眼睛哭得红肿,声音哽咽,胸口像被堵住一样难受。他的面容憔悴,骨瘦如柴,夜晚无法入睡,白天哭泣到吃不下饭。这种极致的悲痛描写,让读者感同身受。
2. 矛盾与挣扎 作者一度想追随父亲死去,但又担心这样会让父亲在九泉之下更加愤怒。同时,他挂念着年迈的母亲,不得不勉强活下去。仇人势力强大,他无法报仇,只能憋屈地忍受痛苦。他像兔子一样躲藏起来,却找不到机会反击。尽管如此,他依然坚守信念,希望恶人终有恶报。这种矛盾的心理,展现了作者在绝望中的坚韧。
3. 对天道的质疑与信念 作者质问天道:为什么好人得不到表彰,坏人得不到惩罚?但他又以愚公移山和精卫填海的故事激励自己,只要坚持正义,哪怕力量微弱,也能感动天地。他愿意牺牲自己,只求无愧于先人。这种对正义的执着,体现了作者的刚烈与不屈。
4. 外界的非议与内心的坚定 旁人嘲笑他何必执着于过去的仇恨,不如沉默苟活。但作者宁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伸张正义,即使悲愤难抑,也要以死明志。他觉得自己苟活太久,不如拼死一搏,祈求上天惩罚恶人。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令人动容。
5. 结尾的决绝与等待 诗的结尾以猿猴在霜枝上颤抖、徒手抓毒蝎反被蜇伤的比喻,说明复仇的危险。但作者依然虔诚等待,相信天道虽不可测,终会降临正义。这种在绝望中依然怀抱希望的态度,升华了全诗的主题。
总结 这首诗以丧亲之痛为起点,展现了作者在悲痛、愤怒、挣扎中的心路历程。他质疑天道不公,却依然坚守正义;他忍受旁人的非议,却宁死不屈。全诗情感激烈,语言直白,既有对亲人深切的哀悼,也有对恶人强烈的控诉,更有对正义不灭的信念。读来令人震撼,感受到一种悲壮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