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游木桥是梅花最盛处(地近高氏竹窗)
略彴旧通舟,幽径缘溪回。
青山似迟客,一一花上来。
迷濛始难辨,的皪惊已开。
髣髴合江路,五分春信催。
此地感兴废,豪贵荒池台。
不改蚕渔户,并花分水隈。
晴昊少风雨,古树多莓苔。
愿就馀杭姥,吟玩倾深杯。
青山似迟客,一一花上来。
迷濛始难辨,的皪惊已开。
髣髴合江路,五分春信催。
此地感兴废,豪贵荒池台。
不改蚕渔户,并花分水隈。
晴昊少风雨,古树多莓苔。
愿就馀杭姥,吟玩倾深杯。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早春梅花盛开的田园画卷,充满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人世变迁的感慨。
开头四句像一组移动镜头:曾经能通小船的木桥下,一条幽静小路沿着溪水蜿蜒。远处的青山像在等待客人,而近处的梅花已经迫不及待地绽放枝头。这里用拟人手法,把静止的青山和梅花写得活灵活现。
中间六句聚焦梅花:初看时朦胧难辨,细看才惊觉已繁花满树。这景象让人想起合江路的春色,仿佛收到了春天五分之一的讯息。诗人突然笔锋一转,提到这里曾是豪门宅院,如今只剩荒废的池塘亭台,只有养蚕打鱼的农户依然傍水而居。通过今昔对比,流露出对富贵无常的感慨。
最后四句转入抒情:晴朗少雨的天气里,古树上长满青苔。诗人想效仿唐代诗人馀杭姥,对着美景饮酒吟诗。这里的"馀杭姥"典故用得巧妙,既点出饮酒赏花的雅兴,又暗含超脱世俗的意味。
全诗最动人的是两种对立情绪的融合:既有发现梅花绽放的惊喜,又有对物是人非的怅惘。就像我们春天郊游时,既会为花开欣喜,也可能突然想起某个已经消失的老地方。诗人用细腻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情感,把这种复杂体验变成了永恒的诗句。
厉鹗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浙西词派中坚人物。康熙五十九年举人,屡试进士不第。家贫,性孤峭。乾隆初举鸿博,报罢。性耽闻静,爱山水,尤工诗馀,擅南宋诸家之胜。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