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一日归舟夜泊曲涡市宿治平寺
江宽风紧折绵寒,滩多岸少上水船。
市何曾远船不近,意已先到灯明边。
夜投古寺冲泥入,湿薪烧作虫声泣。
冷窗冻笔更成眠,也胜疏篷仰见天。
市人歌呼作时节,诗人两滕高於颊。
还家儿女问何如,明日此怀犹忍说。
市何曾远船不近,意已先到灯明边。
夜投古寺冲泥入,湿薪烧作虫声泣。
冷窗冻笔更成眠,也胜疏篷仰见天。
市人歌呼作时节,诗人两滕高於颊。
还家儿女问何如,明日此怀犹忍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除夕前夜一位旅人冒寒赶路、夜宿古寺的艰辛经历,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腻的感受,传递出漂泊游子对家的思念和生活的无奈。
开篇四句用"江宽风紧""滩多岸少"勾勒出冬日行船的艰难环境,寒风刺骨、水路曲折。明明市场(目的地)并不远,船却迟迟靠不了岸,这种焦急心情被"意已先到灯明边"巧妙表达——人还在船上,心早已飞到了灯火通明的集市。
中间四句写夜宿古寺的窘迫:冒雨踩着泥泞进寺,潮湿的柴火燃烧时发出像虫鸣般的啜泣声。虽然寺里窗户漏风、毛笔结冰难以写字,但诗人觉得这比睡在漏雨的船篷里仰面看天要好——用对比手法突出漂泊之苦。
最后四句形成强烈反差:集市上人们欢歌笑语准备过年,诗人却因寒冷和饮酒面色发红。最动人的是结尾想象:回家后儿女问起这段经历,明天(除夕)自己该怎么诉说这份复杂心情呢?留下无尽余味。
全诗妙在:
1. 善用对比:热闹的节日氛围与孤旅艰辛形成反差
2. 细节传神:"湿薪烧作虫声泣"把柴火潮湿的声响写得如在耳畔
3. 情感克制:不直接说想家,而用"还家儿女问何如"侧面表达
4. 生活气息:冻笔、疏篷等细节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同身受
诗人通过这次狼狈的归途经历,写出了所有异乡人春节返乡时的共同体验:路途的艰辛与回家的期盼交织,最终都化作对团圆的渴望。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