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芸生表兄饭余因拟以园枣赠之
我家庭前枣,纂纂枝叶繁。
四邻仰碧荫,浓绿迎朝暄。
凉秋落嘉实,荐羞偕蘋蘩。
同年恣掇取,持献慈颜温。
忽忽三十载,趼足归灵幡。
白云蕴三径,空有赤心存。
时物倏已变,踯躅潜声吞。
言念桂林宗,出门寻诸昆。
诸昆半零落,与君共酒樽。
投以林中果,报我盘中餐。
甘苦须共尝,且复培其根。
结邻事农圃,邠俗古所敦。
四邻仰碧荫,浓绿迎朝暄。
凉秋落嘉实,荐羞偕蘋蘩。
同年恣掇取,持献慈颜温。
忽忽三十载,趼足归灵幡。
白云蕴三径,空有赤心存。
时物倏已变,踯躅潜声吞。
言念桂林宗,出门寻诸昆。
诸昆半零落,与君共酒樽。
投以林中果,报我盘中餐。
甘苦须共尝,且复培其根。
结邻事农圃,邠俗古所敦。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作者对家乡枣树和亲情的深情回忆,以及人生变迁的感慨。
开头写作者家门前有棵茂盛的枣树,枝叶繁茂,绿荫遮天,邻居们都喜欢在树下乘凉。秋天枣子成熟时,大家会摘来吃,作者也会摘些给母亲尝鲜。这些描写充满了温馨的田园生活气息。
但转眼三十年过去,母亲已经去世("趼足归灵幡"暗示母亲离世),家乡景物依旧,却已物是人非。作者感到孤独,于是出门寻找亲戚("诸昆"指堂兄弟)。发现亲戚们大多已离散,只剩表兄还能一起喝酒聊天。
最后作者送给表兄园里的枣子,表兄回请他吃饭。两人约定要同甘共苦,像培育枣树一样珍惜亲情,并打算像古代邠地的百姓那样,做个朴实的农人比邻而居。
全诗通过一棵枣树串联起三个时空:
1. 童年时枣树下的温馨记忆
2. 中年丧母后的物是人非
3. 现在与表兄共话桑麻
最动人的是"甘苦须共尝"这句,把枣子的甜苦比作人生的顺境逆境,说要和亲人一起面对。诗中"枣树"既是实物,也象征着扎根故土的亲情,历经岁月变迁依然生生不息。
这种用日常事物(枣树)寄托深沉情感的手法,让诗歌既朴实又感人,很容易引起我们对亲情、故乡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