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礼闱

白雪青天映日红,楼台高下瑞光中。
佳辰正际新春晦,薄冷犹吹向晓风。
万国衣冠朝北阙,一时文献集南宫。
吾皇方此求贤俊,载笔宁惭奉至公。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在甲午年春天举行的科举考试场景,充满了对盛世气象的歌颂。下面用大白话解析:

画面感十足的开篇
前两句像电影镜头:白雪未消的清晨,阳光把宫殿楼阁染成金红色,整个考场笼罩在祥瑞光芒中。这里用"青天白雪配红日"的强烈色彩对比,突出皇家考场的庄严氛围。

时间节点的深意
第三四句点明这是正月最后一天,清晨还带着寒意。选择"新春晦日"(正月最后一天)这个特殊时间,暗示科举考试像辞旧迎新的仪式,为国家选拔新人才。

盛世气象的展现
五六句用"万国衣冠"形容各地考生齐聚京城,"南宫"指代礼部考场。这两句像广角镜头:不同地域的才子们穿着各色服装涌向皇宫,考场里汇聚天下精英,展现国家人才济济的繁荣景象。

结尾的升华
最后两句直接点题:皇帝真心实意选拔贤才,作为考官的我定当公平公正。这里既有对皇权的歌颂,也暗含作者作为考官的责任感,相当于古代版的"为国选材,不辱使命"。

整首诗的魅力
就像用文字拍摄了一部科举纪录片:从晨曦中的考场全景,到寒风中赴考的学子特写,最后落在考官严肃宣誓的镜头。没有生僻典故,用"白雪红日""万国衣冠"这些鲜明意象,让现代人也能感受到古代国家级考试的震撼场面。

张翥

张翥(1287~1368) 元代诗人。字仲举,晋宁(今山西临汾)人。少年时四处游荡,后随著名文人李存读书,十分勤奋。其父调官杭州,又有机会随仇远学习,因此诗文都写得出色,渐有名气。张翥有一段时间隐居扬州,至正初年(1341)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