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愁春 一盻
残英小苑露春娇。
长袖倚衰桃。
三生无分,一盻也难消。
湘裙微展处,芳径滑,颤弓腰。
多应有恨,双蛾频促,怯上兰桡。
不因偶尔传眉语,争无奈、上心苗。
多情见惯,直恁是难抛。
弄珠人远,琼楼何处更吹箫。
东风立尽,梦随伊去,好度今宵⑴。
长袖倚衰桃。
三生无分,一盻也难消。
湘裙微展处,芳径滑,颤弓腰。
多应有恨,双蛾频促,怯上兰桡。
不因偶尔传眉语,争无奈、上心苗。
多情见惯,直恁是难抛。
弄珠人远,琼楼何处更吹箫。
东风立尽,梦随伊去,好度今宵⑴。
现代解析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女子(西施)在春天里的愁绪和相思之情,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她的孤独与渴望。
上片(前半部分)写景中带情:
- 开篇用"残英"(凋落的花)和"衰桃"(衰败的桃树)暗示春光将逝,营造出淡淡的哀愁。女子穿着长袖倚靠在桃树下,显得柔弱无力。
- "三生无分"说缘分太浅,连多看一眼都成了奢望。她轻盈的裙摆扫过小路,连走路都显得小心翼翼("芳径滑,颤弓腰"),仿佛心事重重。
- "怯上兰桡(小船)"进一步写她的犹豫——或许是不敢独自泛舟,又或许在等待什么人。
下片(后半部分)直抒相思:
- "传眉语"指曾经与爱人的眼神交流,如今回忆起来更觉痛苦。明明知道多情会受伤("多情见惯"),却还是放不下。
- "弄珠人远"用典故(《洛神赋》中佩戴明珠的仙女)比喻心上人远去,而"琼楼吹箫"的浪漫场景也成了幻想。
- 结尾最动人:她在东风中久久伫立,宁愿让梦境带走自己,只为换来一夜与爱人相守的时光。"好度今宵"看似平淡,却藏着最深切的渴望。
全词亮点:
1. 矛盾的美感:衰败的春景与女子的娇媚形成对比,强化了"美丽易逝"的惆怅。
2. 动作传情:倚桃树、提裙摆、蹙眉头、怕登船…这些细节让愁绪变得具体可感。
3. 克制的深情:没有痛哭流涕的描写,但"东风立尽"四个字,已胜过千言万语。
现代启示:
这首词像一部微电影,镜头从飘落的花瓣推到女子紧皱的眉头。它告诉我们:最深的思念往往是安静的,而春天总会放大人心里的孤独。今天读来,依然能共鸣那些"想见不能见"的现代爱情故事。
丁澎
(约1622—1686)清浙江仁和人,字飞涛,号药园。回族。顺治十二年进士,官主事。充河南乡试副考官,荐升郎中。科场案起,以违例被劾,谪塞上五年。工诗。早年与毛先舒、柴绍炳等人称“西泠十子”,后又与宋琬、施闰章等人号“燕台七子”。有《信美堂诗选》、《扶荔堂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