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昼曲
杨花飞,游丝扬,两地相逢不相让。
毕竟杨花性更柔,因风复上杨枝上。
游丝一缕当空垂,欲落不落花蕤蕤。
须臾驻向花阴去,有意寻之不知处。
杨花飘荡丝缠绵,游子心伤望远天。
寄语高楼休极目,鸟啼花落自年年。
毕竟杨花性更柔,因风复上杨枝上。
游丝一缕当空垂,欲落不落花蕤蕤。
须臾驻向花阴去,有意寻之不知处。
杨花飘荡丝缠绵,游子心伤望远天。
寄语高楼休极目,鸟啼花落自年年。
现代解析
这首《春昼曲》描绘了春日里杨花和游丝飘舞的景象,并借此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极强,情感含蓄而深沉。
前八句写景: 诗的开头用“杨花飞,游丝扬”直接勾勒出春日里杨花柳絮漫天飞舞、蜘蛛丝随风飘扬的动态画面。接着用拟人手法写它们“相逢不相让”,仿佛在争抢春日的舞台,但杨花更柔软轻盈,风一吹又回到枝头,而游丝则孤零零地垂在空中,似落非落,最终飘向花荫消失不见。这些描写充满童趣,把无形的风和无根的飘絮写得活灵活现。
后四句抒情: 由景入情,诗人看到杨花和游丝无依无靠的漂泊,联想到远行的游子——他们就像这些飘荡的杨花和游丝一样,身不由己,只能遥望故乡的天空。最后两句尤为动人:诗人劝高楼上的望乡人别再远眺,因为年复一年,鸟儿啼叫、花儿凋落,时光流逝,而游子的愁绪却永远无法排解。这里用“休极目”的劝阻,反而更深切地表达了思乡的无奈和伤痛。
诗歌亮点: 1. 以小见大:用杨花、游丝这些微小事物,映射游子漂泊的命运。 2. 动静结合:杨花的飞舞、游丝的垂落,让春日的画面充满灵动之美。 3. 情感克制:不直接哭诉乡愁,而是通过“劝你别看”的含蓄表达,让伤感更显绵长。
整首诗像一幅春日飘絮图,轻盈中带着淡淡的忧伤,让人感受到生命在自然中的渺小与无奈,以及人类对归宿永恒的渴望。
黄景仁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