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濑渔樵行送严守苏伯业赴阙
渔樵生长子陵州,偶为城市逍遥游。
相逢欲话平生事,以手加额频点头。
自言家世居村落,颇厌吾邦风土恶。
大饥小歉偶一遭,弃掷锄耰弄刀槊。
二十年前事可惊,锦襦绣帽争乘城。
太平日久人忘战,衣冠荆棘戈鋋腥。
去年米贵无余粟,往往惊顾如麋鹿。
大开陈廪贷兼并,却笑隣邦才食粥。
只今丰盈天报施,余粮栖亩麦两岐。
牛羊日落草莱处,场圃秋深{禾罢}稏时。
父老歌谣童稚笑,欢声万口如同调。
向来游手今良农,今日膏腴昔荒峤。
渔樵无事官无逋,民不识吏亡追呼。
田间第见随轩鹿,道上兼无攫肉乌。
问云何术能臻此,尽道我公才德美。
文采风流求古人,循良事业空前史。
公今去我归朝天,攀辕截镫何当前。
愿公早佩紫荷橐,顾我拟续甘棠篇。
欲碑遗爱传千古,政声未暇从头数。
大书特书不一书,请载渔樵当日语。
相逢欲话平生事,以手加额频点头。
自言家世居村落,颇厌吾邦风土恶。
大饥小歉偶一遭,弃掷锄耰弄刀槊。
二十年前事可惊,锦襦绣帽争乘城。
太平日久人忘战,衣冠荆棘戈鋋腥。
去年米贵无余粟,往往惊顾如麋鹿。
大开陈廪贷兼并,却笑隣邦才食粥。
只今丰盈天报施,余粮栖亩麦两岐。
牛羊日落草莱处,场圃秋深{禾罢}稏时。
父老歌谣童稚笑,欢声万口如同调。
向来游手今良农,今日膏腴昔荒峤。
渔樵无事官无逋,民不识吏亡追呼。
田间第见随轩鹿,道上兼无攫肉乌。
问云何术能臻此,尽道我公才德美。
文采风流求古人,循良事业空前史。
公今去我归朝天,攀辕截镫何当前。
愿公早佩紫荷橐,顾我拟续甘棠篇。
欲碑遗爱传千古,政声未暇从头数。
大书特书不一书,请载渔樵当日语。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老百姓对一位好官的真情感恩,生动描绘了乱世到盛世的转变过程。
开篇用渔夫樵夫的日常视角切入,他们本是乡村普通人,偶然进城遇到知心人,忍不住倾诉这些年的遭遇。这里"以手加额"的动作特别真实,就像现代人说到动情处会拍额头叹气一样。
中间部分用强烈对比手法:
1. 回忆二十年前的乱世惨状——饥荒年月里,农民被迫扔下农具拿起武器,城里人穿着绸缎却要守城墙,到处是荆棘和血腥味。
2. 描写现在的好光景——粮食多得堆在田里,麦子长出双穗(古人认为这是祥瑞),牛羊悠闲吃草,孩子们笑着唱歌。那些曾经的游手好闲者都变成了勤快农民,曾经的荒山变成了沃土。
诗中特别提到三个细节体现社会安定:
- 老百姓不认识催税的官吏(说明赋税合理)
- 田间能看到温顺的鹿(说明没有捕猎的乱民)
- 路上没有抢肉的乌鸦(暗示没有横尸街头的惨况)
最后点明这一切转变都因为这位苏太守的治理。百姓们用最朴实的行动表达感激:有人拉住马车不让走,有人要折断马镫(古代挽留好官的极端方式)。他们甚至准备效仿古人写《甘棠》颂诗,要把太守的政绩刻成石碑。
整首诗妙在:
1. 用普通人视角看社会变迁,比官方报告更动人
2. 对比手法强烈,乱世的"刀槊腥味"与盛世的"童稚笑"形成震撼反差
3. 结尾的挽留场景充满生活气息,比直接歌颂更有说服力
4. "余粮栖亩麦两岐"等细节,展现农耕社会最实在的幸福标准
这种诗让我们看到,古代老百姓对好官的评价标准很简单:能让百姓吃饱饭、过上安宁日子,就是青天大老爷。诗中老百姓的真情流露,比任何公文奏章都更能证明官员的政绩。
陈棣
宋处州青田人,字鄂父。陈汝锡子。以父荫为桐川掾,官至潭州通判。其诗于南渡之初,已先导宋季江湖之派,大都平易近情,不失风旨。有《蒙隐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