妾安所居二首 其一

贱妾安所居,所居在中堂。
女子不出门,肯离慈母傍。
十三学织素,绣得金鸳鸯。
十五嫁夫婿,佩以双明珰。
一朝复一朝,芙蓉照秋镜。
自倚颜如花,不识郎心性。
嫁鸡逐鸡飞,郎情与妾违。
愿为松柏树,长附女萝衣。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一位古代女子的口吻,讲述了她从少女到嫁人后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全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展现了封建社会女性被动的命运和内心的无奈。

开头四句写女子从小生活在母亲身边,过着深闺生活。"贱妾"是古代女子谦称,暗示她地位卑微。十三岁学织布绣花,十五岁出嫁,戴着漂亮的首饰,看似美满。

中间部分转折:日子一天天过去,女子揽镜自照仍如芙蓉般美丽,却始终摸不透丈夫的心思。这里用"芙蓉照秋镜"的意象,既写容貌之美,又暗含"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惆怅。

最后四句道出悲剧核心:虽然"嫁鸡随鸡"认命,但丈夫感情疏离。女子只能幻想自己像松柏一样坚定,让丈夫像女萝(一种攀附植物)般依附自己。这个反常规的比喻(通常用藤蔓依附大树比喻女子依附丈夫)特别动人,既表现她对感情的渴望,又暗示现实中的无能为力。

全诗通过织布、首饰、镜子等日常物品,构建出古代女性的生活图景。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我做好了一切该做的,却依然得不到真爱"的委屈,以及试图在想象中颠倒依附关系的微妙心理,让现代读者也能感受到封建婚姻制度下女性的窒息感。

0